搜索
 

用一份深情换一片蓝天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首席记者 严俊杰

通讯员 张俊豪

汉水汤汤,岘山苍苍。

站在襄阳古城隔着汉江远眺,襄阳安能热电有限公司(原襄樊市热电厂)院内高耸的两根烟囱是最醒目的地标之一。过去38年里,这两根高达100米的烟囱,不断升起白雾,把光和热带给樊城人民。

9月20日上午11时08分,在安能热电院内,随着6号锅炉的火焰逐渐熄灭,两根大烟囱将不再腾起白雾,热电厂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一段岁月行将远去,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盘点襄樊市热电厂的前世今生会发现,它的出现、存在、离去,无不凝聚着襄阳奔腾奋起的时代力量、激流勇进的历史辉煌、绿色发展的坚定信仰!

革故鼎新、开创未来,襄阳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

昔日鏖战急

艳阳高照,枝叶繁茂,安能热电厂区热闹了起来。

9月20日一大早,6号锅炉监控室里人来人往,当天的操作员施道如将按下手动MFT急停键,熄灭熊熊燃烧的6号炉。这个被工友们笑称为“终结者”的工人,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热闹了。

而在安能热电党委书记朱新林的记忆里,热闹代表着另一番热火朝天的光辉岁月的记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不少地区还在“春眠不觉晓”时,襄阳就被“夜来风雨声”惊起。携“天下腰膂”之势,抢“三线”建设之机,襄阳一举承接数十家转迁企事业单位、吸纳十余万产业工人,迅速完成工业体系雏形构建。

“那时候的樊城工业区,热闹得很!”朱新林回忆说,在热电厂附近,轻工纺织、化工造纸等行业发展迅速,对热能的需求急剧攀升,不少企业自己安装小锅炉,为企业发展和职工生活提供热能。

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污染问题也影响了居民生活。“六五”期间,国家在襄阳、岳阳、杭州等地布局了5个热电联产节能试点项目,取代成本高、效率低、污染大的工业小锅炉,探索集中供热。

“热电厂建设之初,为襄阳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朱新林说,1979年,襄樊市热电厂项目立项,1981年项目动工建设。

1983年,襄樊市热电厂一期工程三炉二机建成投产,取代了樊城区大棉纺、制药厂、化工厂等70多家企业的小锅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后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热电厂陆续扩建成六炉四机的规模,延续至今。

1988年,邱宝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襄樊纺织局,被派往热电厂工作。在他的记忆中,襄樊市热电厂在上世纪90年代初达到了设计功效的峰值。当时,热电厂全年供热量达到96万吨,仅襄阳大棉纺小时供热量就达到60吨。

“过去每家企业都冒烟,污染很大,热电厂改变了这一现象。”朱新林说,热电厂的设备和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项目符合当时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

到2002年,襄樊市热电厂生产规模扩大到6台65t/h煤粉锅炉,2台6MW背压式供热发电机组、2台12MW抽汽式供热发电机组,年发电近2亿kWh、供热近80万吨。

邱宝德回忆说,热电厂当时不仅要为樊城工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纺织、印染等工业企业供热,还要为火车站、机关、银行、医院、宾馆等供热,属基础性、公益性企业。

2005年10月,襄樊市热电厂整体改制为襄阳安能热电有限公司。

朱新林说,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为落实国家环保政策,打造“碧水蓝天”工程,安能热电投入资金,先后完成了#1—4锅炉的电除尘改造及#1脱硫塔建设,为我市环保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彻底改变了以往烟气等污染物直排现象。

转型步履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襄阳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6倍多,安能热电当时所在的樊城工业区,逐渐成为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区,安能热电的用户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朱新林说,现在居民用蒸汽、商业用蒸汽、医院用蒸汽量,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冬季采暖达到六成多。

最近几年,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各地纷纷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樊城着力发展以商贸物流、总部经济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老襄棉为代表的纺织、化工企业相继外迁。

渐渐地,人们对安能热电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看着冒着烟气的两根大烟囱会感慨地说:“这是个污染大户!”

“过去,说起热电厂职工,人人羡慕。”施道如感慨良深,明明是为襄阳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的老厂子,现在说起来多少有点不好意思。

然而,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确实让安能热电压力倍增。

2011年,安能热电因环境违法,被责令限期治理。后来,安能热电新建了静电除尘器、脱硝脱硫装置。

2018年,由于资金问题,安能热电运营困难。在市委、市政府努力下,安能热电由汉江国有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襄阳襄投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托管。

“针对设备老旧以及安全、环保等历史欠账问题积极整改、逐项落实。”如今已是襄投能源副总经理的邱宝德说,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襄投能源投入1500余万元,顺利完成两台锅炉“煤改气”改造工程,如期完成中央及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为落实国家环保政策、配合我市“碧水蓝天”工程和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即便如此,改造还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襄投能源执行董事刘琰说,安能热电的各类设备经过38年运行,很多零部件已经严重老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此外,现有的供热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刘琰说,现行环保标准下,寄希望于锅炉改造已经很难达标,必须重新建设热电厂,使用国际最先进的设备,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根据国家能源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要求,按照“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原则,从2012年开始,襄阳市委、市政府就与华电湖北公司洽谈,拟新建燃机机组替代安能热电。

未来更精彩

9月20日11点08分,施道如按下开关,大约3秒钟后,6号炉内的大火熄灭。

根据市区供热专项规划,安能热电停运后,樊城集中供热任务由湖北华电襄阳樊城燃机项目来完成。

“该项目也是襄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关停替代现有燃煤小锅炉和满足区域供热的重大能源基础项目。”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付劲松表示,该项目预计年供热量209万吉焦、年发电量10亿度,这将大幅减少襄阳城区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区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湖北华电襄阳燃机热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存波表示,华电作为央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襄阳后,一直与襄阳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2017年7月,新建樊城燃机项目正式启动,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各项工作,市发改部门加快制定供热专项规划,樊城区协调保障项目用地,华电加快建设……

“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热源点替代工作。”丁存波说,目前该项目选用的是6F级高效燃机,是国际最先进、效率最高的机型。

与直接燃烧天然气不同,新项目采用联合循环机组,首先由天然气通过加压、燃烧推动燃气轮机发电,余热进入余热锅炉,产生水蒸气再带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余热再对外输送,实现联合利用。

“等于说天然气被利用了两次。”丁存波说,实现联合利用后,1方天然气可以发电5度以上,综合能源利用率相较安能热电,从50%提升至70%。除此之外,与传统燃煤机组相比,产出同等能量,碳排放量减少50%,几乎做到了无烟尘排放。

“安能热电实现停运,标志着我市城区能源供应实现了从高污染能源向清洁能源的更替,标志着襄阳打赢‘蓝天保卫战’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胜利,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作出的提供清洁能源供热的承诺。”付劲松表示,市发改委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支撑。

历史前进,光热永恒。

38岁的热电厂停止运行,但前行中的襄阳不会止步。抹去了落后的产能,却抹不掉襄阳人民关于一段岁月、一份温暖的永恒记忆。

襄阳的天会更蓝,明天会更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