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苟在合(1914—1948),四川巴中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原野战军六纵十七旅四十九团团长。襄樊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最高级别指挥员。
1933年,苟在合在四川巴中参加红四方面军。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北上,翻雪山,过草地,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太行军分区三十二团任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鲁豫军区六纵十七旅四十九团副团长,率部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兰封战役、巨野甄南战役、鲁西南战役。1947年,任中原野战军六纵十七旅四十九团团长,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8年6月,中原野战军抓住华东野战军发动豫东战役,敌军全力北援,襄阳地区守敌呈孤立状态的有利战机,组织策划了襄樊战役,命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统一指挥作战,中野六纵、桐柏军区、陕南军区所属的15个团2万余人参加作战。苟在合率六纵十七旅四十九团参加了此次战役。
襄阳是“控川陕豫鄂之门户,扼武汉之锁钥”。为了加强对襄阳的防守,蒋介石特意在襄阳设置了第十五绥靖司令部,派2万多国民党军队防守,并委任其心腹特务头子康泽为司令官、“川军名将”郭勋祺为副司令官。国民党守军竭尽一切手段在襄阳城外围建立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号称“铁打的襄阳,攻不破的城池”。
7月2日,襄樊战役打响。参战的解放军部队按照作战部署首先奇袭了老河口和谷城,歼灭敌守军主力后,按预定计划沿汉江两岸隐蔽向襄阳靠拢。6日,各部完成了对襄阳城的合围。前线指挥部以陕南十二旅和六纵十七旅各一部攻虎头山,桐柏三分区部队攻铁帽山。但守敌依托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顽抗,并施放毒气。解放军伤亡百余人,仍未攻下。经过周密分析,前线指挥部制定了“猛虎掏心”的战斗部署,集中主力“刀劈三关”,夺取襄阳城西南高地琵琶山、真武山,压制城西正面铁佛寺一线守敌,从西关突破城垣。攻城总指挥王近山严令参战部队:“要英勇顽强,以求彻底胜利。”苟在合所在的六纵十七旅四十九团领受了攻占琵琶山的战斗任务。
琵琶山位于襄阳城西南2.5公里处,东与真武山相连,西望万山,北见汉江。登临山顶,襄阳城尽收眼底,炮火可延及城内。山上守敌为国民党第一〇四旅第十五团的一个连。7月9日,苟在合指挥四十九团三营进攻琵琶山,在六纵4门火炮掩护下,于18时30分对敌发起猛攻,经过15分钟激战,全歼守敌,占领阵地。敌军为了夺回失去的阵地,组织火力疯狂反扑。一时间,琵琶山阵地上枪声大作、炮火连天。在以往的大小战斗中,苟在合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沿去指挥作战。这次也不例外,苟在合团长不顾参谋、警卫员的阻拦,冲出指挥所径直奔向山上的前沿阵地。敌人的炮弹不断在附近爆炸,苟在合全然不顾,当进至山腰时,不幸踩中敌人埋下的地雷。在生死攸关时刻,他大吼一声“闪开”,并用力推开身边的两位战友。随着一声巨响,苟在合壮烈牺牲,时年34岁。在随后的战斗中,广大指战员满怀悲愤,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死死坚守住了阵地。
7月15日20时20分,苟在合所在的六纵四十九团一营三连三排指战员率先突破襄阳城西门。入城后,各支攻城部队按预定计划分路并进,勇猛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很快打乱了敌人的指挥系统,使敌人互不相顾,陷于瘫痪。整个战斗至16日傍晚胜利结束。
襄樊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经典城市攻坚战,是全国五路大捷之一,被朱德总司令誉为“小的模范战役”。此次战役共歼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所属武装2.1万余人,其中俘敌十五绥靖区司令官康泽及旅以上军官7人、团以下官兵1.7万余人,毙伤敌3500余人。解放军阵亡团长、副团长各1人,共伤亡3700余人。苟在合是此次襄樊战役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指挥员。由于在战斗中表现英勇,苟在合所在的六纵四十九团战后被中原军区授予“襄阳特功团”光荣称号。在2019年国庆大阅兵中,“襄阳特功团”这面英雄的旗帜荣列于战旗方队,接受了检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