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奏响生命至上的“抗洪壮歌”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朱贤 

习记者 彭月娇

特约记者 郭世桥

7月20日起,连续四场强度大、持续久的暴雨袭击南漳,引发罕见汛情灾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前所未有的暴雨袭击,考验着每一个人,也考验着南漳县委、县政府的应急能力和使命担当。

“洪水可以冲断道路,但我们的思想和责任不能冲断;供水、供电、通信因灾暂停,但救灾的步伐不能停止!”面对灾情,南漳县委、县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研判预警,第一时间抢救受困群众,第一时间安置灾民,第一时间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受灾群众“零伤亡”的目标,用忠诚和担当在南漳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抗洪救灾的英雄壮歌。

防汛:“防”字为先

提前备战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宁可听骂声,决不听哭声”“党员干部多流汗,群众才会少流泪”……这段时间,这些防汛金句成了南漳各地干部群众的座右铭。

汛情就是命令,安澜就是责任,防汛救灾容不得丝毫闪失。

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县长陈栋多次召开防汛调度会,深入一线督促检查,作出一系列防汛安排,打响了一场防汛救灾的人民战争。

这场鏖战,决心如磐——建立了县委书记、县长“双指挥长”和应急、水利部门主要负责人“双防办主任”的高效应急指挥体系,实行扁平化指挥、集成化作战。

这场鏖战,责任如山——健全防汛应急预案,优化防汛救灾全流程措施。抓好重要防洪工程、重点区域部位、重要行业领域的巡查防守,对全县4大河流、139座水库、504处地质灾害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及时查处186个隐患点,拆除289处影响行洪安全的桥、闸、违建障碍物等,确保防汛工作万无一失。

这场鏖战,使命如天——组建了由南漳县消防救援大队、驻南漳部队、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蓝天救援队等组成的专业应急救援“尖兵”,储备了117个品种、价值1000余万元的防汛救灾物资,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不让一名群众因灾伤亡。

这场鏖战,初心如炬——“危难时刻,要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高高飘扬。”南漳县委组织部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全面落实党员“双报到”制度,积极在巡堤查险、转移安置、排水排涝、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防灾,就是最好的抗灾。

南漳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突出抓好山洪、地质灾害、病险水库等薄弱环节防范,建立了应急、水利、气象、水文、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

气象部门加强精密监测,全网发布预警信息“点对点”精准预报预警。每两小时预警一次具体降雨量、降雨区域,把信息精准推送到镇村和个人,为转移避险赢得先机。水利部门每逢降雨全天候巡查巡防水情、山情,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汛情发展,确保河湖安澜。

救灾:生命至上

力护安澜

哪里有汛情,哪里就有冲锋陷阵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挺身而出的担当。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直面洪流挺身而出,危难之中逆行而上,把一座座堤坝、一道道沟渠当作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和践行初心使命的考场,把答卷写在防汛救灾一线,写入人民群众心坎。

这张“零伤亡”答卷,是“硬核”出征的责任和担当——

“‘我为群众办实事’怎么办?办什么?就是要在危难之时显身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说。

7月24日灾情发生后,正在襄阳市区参会的罗兴斌、陈栋提前结束会议,赶赴受灾最严重的长坪镇黄潭洲村,连续4天奋战在防汛救灾一线。县“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带领304个工作专班深入包保镇村核灾救灾,累计紧急转移避险11041人,安置受灾群众8417人。

这张“零伤亡”答卷,是向险而生的无畏和勇气——

7月25日,长坪镇黄潭洲村由于地势低洼,暴雨泛滥,几乎淹没了整个村子。村民肖某因腿脚不便,没有及时转移,被困家中。

“先救人!”面对肖某门前湍急的洪水,长坪镇派出所所长李伟将肖某从家中背出,利用铲车安全转移。随后,民警利用铲车转移被困群众。

“快到我背上来!”对于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民警刘朝正躬下身,蹚过齐腰深的洪水,背上老人就往转移地点跑。为了不落下任何一名乡亲,公安干警、消防队员蹚着不断上涨的洪水,挨家挨户转移被困群众。

这张“零伤亡”答卷,是最美“逆行”的从容和坚定——

8月12日,在受灾严重的九集镇南井路某居民小区,洪水已将一楼淹没。南漳县水镜大道消防救援站站长李承波带领4名消防员驾驶橡皮艇冲进汪洋之中。

“大叔,不要急,我们来救您啦!”窗台边,一名老人面容焦急。凭借娴熟的驾驶技术,橡皮艇停靠在窗台下方,绳索固定后,李承波一把将老人抱进橡皮艇。“屋里还有个娃子!”老人惊魂未定,另一名消防员迅速翻进房间,将孩子救出。3个小时,往返14个来回,84名被困居民全部获救。

这张“零伤亡”答卷,还闪耀在防汛指挥部通宵长明的灯光里。南漳县防汛指挥部抓住降雨空隙期,科学调度,削落超汛限水库水位,实施腾库待蓄,共泄洪腾库85座(次),确保了四次洪灾不溃一坝、不决一堤。

重建:人民至上

灾后新生

重大自然灾害,考验着一个社会的力量和韧性。这种力量和韧性,体现在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中,也体现在科学高效的灾后重建中。

灾后重建千头万绪,民生恢复是当务之急。南漳秉持“民生优先、救急先行”的原则,全力抢通维修与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住房,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电力供应实现“应送尽送”。国家电网南漳县供电公司“快”字当头,出动48辆工程车,160多名抢修人员与时间赛跑,奔赴到受灾乡镇各个角落,灾后3天内共抢修6条10千伏线路、12台变压器、269公里供电线路,全部恢复送电。

——交通公路实现“应通尽通”。南漳县交通运输局按照“先保通后保畅”的原则,累计投入抢险人员4730人次、机械车辆1512台次,清理山体塌方8.1万立方米,抢修水毁路基8.282万立方米,8条国省道与12条县乡道以及21个村的村级公路已全部恢复交通。

——通信退服基站实现“应修尽修”。南漳通信部门组织10余支通信抢修队伍百余人迅速赶往各受灾现场,全力抢修通信光缆并恢复水毁杆路,130个通信基站全部恢复,占因灾退服基站总数的100%,受灾群众通信服务得到有效保障。

——农房排查鉴定“不漏一户”。为尽早让群众返回家园,南漳加紧对受灾农房进行安全性应急评估,数十名专家走村入户为群众安居把关,努力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全县共核实11户房屋部分倒塌,9户房屋完全倒塌,其中7户是脱贫户。核定后多渠道筹足资金为农户恢复重建住房。

救灾时有多能扛,灾后重建就有多拼。南漳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先后投入各方救援力量8.2万人次,出动挖掘机、铲车等设备2000余台次,第一时间为农户室内清淤、道路清障、过水环境消杀等工作,全力开展生产自救,重建美好家园。

“党委政府给咱撑腰,心里有了底气儿,干劲儿也更足了,要把家园建好,比现在还好。”长坪镇黄潭洲村受灾农户蔡先芝感激地说。

灾情发生后,南漳按照“先急后缓”“先生活再生产”原则,全县紧急调拨救灾资金800万元,及时发放大米、衣被、饮用水、蔬菜、食用油等各类救灾生活物资,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生产自救也迅速全面展开。全县统一编制《农业生产抗涝减灾手册》,派出60名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灾后补救。全面落实受灾医疗救助、到户产业奖补、袋料菌食用菌保险、防贫特惠保险、减免企业房租等帮扶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受灾群众财产损失,提振生产生活信心。

坚持抗灾报灾与争资争项并举,南漳还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项目和物资支持,争取资金近2000万元、银行授信2亿元、保险理赔近500万元、社会捐赠款物8000余万元,为高质量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项项政策,一条条措施,让受灾的山城乡村发生由内到外的变化。全县灾后重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受灾乡村重现烟火气息,工农业生产加快恢复。一块块洪水肆虐过的土地,正在逐步焕发新的生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