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襄阳城市蝶变记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襄阳城市建设的视野更宽、格局更大,呈现出投资体量大、项目数量多、科技含量高的特点,襄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越走越宽。

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长期以来,襄阳城市空间受自然水系依赖限制,呈现沿江依河的线形发展特征。上世纪80年代初,襄阳(时名襄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得到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标志着城市建设进入有序发展历程,但仍然难以突破线形特征。进入上世纪90年代,城镇化战略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战略,市委、市政府站在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上,着重考虑城市规模与城市边界的控制问题,提出了“北拓、南优、西控、东储”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进入新的世纪,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凸显,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跳出襄阳看襄阳”“跳出城市看城市”,顺势提出了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新目标。

2004年,邓城大道建设工程启动,拉开了襄阳大建设、大跨越的序幕。接着,余家湖工业园、深圳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陆续上马,全长50公里的内环线全线贯通,襄阳城市骨架发生了质的变化。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对襄阳城市建设提出了“一心四城”(以鱼梁洲为心,襄城、樊城、襄州、东津为四城)空间战略构想,“东储”策略调整为“东进”,东津新区的建设正式提上日程。

随后,市区城市桥梁建设密集布局,连续开工。到2020年,襄城与樊城之间已有汉江铁路大桥、长虹大桥、卧龙大桥、凤雏大桥和高速公路桥五桥连通;樊城与襄州之间新建了长征东路桥,扩宽了清河一桥,增加了永安南路作为纽带,联系更趋紧密;襄城与东津新区之间由东津大桥、胜利街立交桥承担起连通功能;襄州与东津新区之间修建了唐白河大桥、苏岭山大桥。

2018年,东西轴线建设项目上马,这是迄今为止市区体量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长26公里,将快速连接樊城区、鱼梁洲、东津新区,同时通过5座互通立交、3处分离式立交,与城市其他板块形成有机循环。

加上已经建成的高速外环,襄阳形成“两轴三环九放射”骨干路网。至此,襄阳城市结构不仅有了质的提高,而且有了量的扩张,由一江双城的“I”字形到“C”字形,完美实现拥江环洲(“一心四城”)的“O”字形华丽转身,全新再造了城市空间形态,由“水运时代”“码头时代”,经“铁路时代”“新工业时代”,跨越至“高铁时代”“环线时代”“组团发展时代”。

“一心四城”城市格局的形成,使襄阳获得了深厚的地缘新优势,增添了向外辐射和向内吸纳的新动能。

有效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根据“城”的功能趋弱、“市”的功能凸显的城市发展规律,襄阳的城市建设由过去被动服务于“市”的需求,转向了主动培育“市”的潜能,走上了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2008年前后,深圳工业园开建。与以往“腾笼换鸟”的建设方式不同,深圳工业园采取“筑巢引凤”的建设思路,即首先建设以道路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再引入企业。到2010年,一期8.5平方公里内的基础设施全部完成,随后吸引大量企业入驻,襄阳也因此成为商务部首批确定的中国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适宜开办工厂的城市。伴随深圳工业园的成功建设,以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建设理念被确定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则,并在此后的余家湖工业园、航空航天工业园、万洲工业园等企业聚集区的建设过程中得到实践。据统计,2020年,市区已建成各类工业园区140个,全部实行基础设施先行、以多种产业选择招商引资的做法,为企业积极入驻提供了一流的硬件条件。

与工业企业“筑巢引凤”同步,商贸物流环境的改善也受到关注。中豪襄阳国际商贸城、侨丰国际商品博览城、新合作襄阳食品城等“八大专业市场”已承接入驻商户5000多家,涵盖商品批发、医药、农产品、建材等多个行业门类。同期,以邓城大道为中轴,20多个物流园区也很快建成,使得产业发展的血脉更加通畅。

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不仅形成了产业聚集的资源洼地、人才洼地,也促进了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要素积累。2020年,襄阳新增市场主体5.38万户,新签约项目786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17个,新引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达111个,这些数据无疑是襄阳产城融合发展的最好诠释。

大幅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在城市建设的决策与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基础保障,民本为先”“提升市民幸福感”“三年还市民一个美丽襄阳”等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定而执着地以民本为要,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市民生活品质。

城市微细环境得到改善。特别是2018年以来,市区每年改造、打通断头路20条以上,改造背街小巷共计300余条。在行人通行较为繁忙的路段新建风格各异的人行天桥,打造一桥一景。同时,市区积水渍涝点基本改造完成,大部分路段积水影响基本消除。与路网改造同步,市区近千个拆墙透绿和庭院美化点位得以按设计完成。

城市功能区完美形成。把襄阳市区统筹规划为19个功能区,整合区域范围内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统筹道路、路灯、绿化、公交、文化等地上功能和供水、供气、供暖、排水、强电、弱电管线等地下功能,进行一次性系统设计,既要“面子”,更重“里子”,做到道路循环畅通、绿化错落有致、管线有序共沟、水气泵站同步贯通。

城市治理生态化。坚持深化自然、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依托“一江春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自然特征,延续南城北市的地理格局,精心做好添绿活水的文章。襄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运营示范城市,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污泥和餐厨垃圾协同处置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建设过程精细化。立足本地特色,全面制定城市文化、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园林绿化、市容设施、环卫设施、建筑材料选择等7大类47个城市部件专项的设计施工导引,对路沿石、地砖铺装、树穴处理、盲道布点、广告设置、树木品种选样等都作了规定,形成“襄阳特色”“襄阳标准”,彰显襄阳城市建设的文化特色和人本化品质。

市民住房全面保障。随着房改政策落地实施,市区房地产市场逐步建立并走向稳定。对于部分困难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的问题,襄阳从2007年开始着手建设公租房,十多年间,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建房约40万套近3000万平方米,建房规模居全省第二位。

(执笔:付彩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