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月皎
两次被下病危通知书,杨胜祥凭着顽强的生命力从死神那里跑了回来。“重新活着”的日子里,身为老党员和老兵的他,在病榻前用键盘敲出116000多字的回忆录,记录亲身经历的战斗岁月。
写回忆录向“八一”献礼
8月1日一大早,市军休四所副所长王夕平和杨胜祥的二女婿、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勤国将印刷厂寄来的《杨胜祥回忆录》一书送到正在住院的杨胜祥手里。
捧着这本书,满头银发的杨胜祥目光炯炯:“这是送给自己的礼物,更是一名老兵的‘八一’献礼。”
1932年1月,杨胜祥出生于江苏泰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见过日本侵略者在村里的种种罪行,他的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火种。“小学时,我参加了儿童团,在村里站岗放哨、观察敌情。1948年6月,我参军入伍,后进入华东军区二纵教导团卫校,从此开启从医之路。那个年代,学习笔记本是由我们自己买的便宜纸装订的,墨水是用红药水代替的。没有教室,晴天在户外平地上上课,雨天在老乡家厅堂里上课。没有板凳,就用包代替;没有桌子,膝盖就是桌子。”杨胜祥回忆道,虽然条件艰苦,但所有战士对学习丝毫不马虎。
考虑到华东地区药物名称及各种治疗护理技术常用英文,杨胜祥便和战友们利用每天早饭前30分钟学习英语。4个月后,学习结束,杨胜祥继续自学,这对他后来的医护实践起到了很大作用。
朝鲜战场上输血救伤员
从渡江战役到舟山战役,再到抗美援朝,从卫生员到护士,再到助理军医、军医,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杨胜祥在实战中不断提升医疗技术、磨炼坚韧意志。
在朝鲜战场上,杨胜祥目睹了很多因失血过多最后牺牲的战士,这促使他决心学好医术、救死扶伤。“当时所里制作了一面红旗,凡是给伤员输血的人都在上面签名。停战后,我们以这面红旗为素材谱写了一首歌曲,在全所传唱。”杨胜祥说,他当时也给一位失血严重的伤员献了300毫升血,遗憾的是,这名伤员最终由于失血过多而牺牲。“至今每每想起他,我心里总是深感惋惜和内疚。”杨胜祥说。
回国后,杨胜祥进入武汉军区军医训练班学习,后被分配到武汉军区门诊部工作,1970年被调到解放军三七O医院,直至离休。“虽然是军医,但是乡村留下了我行医的脚印。”杨胜祥的思绪被拉回到61年前。
那是冬天的一个深夜,大沙河对岸一个村庄里有一产妇腹痛3天还未分娩,她的丈夫向杨胜祥求救。杨胜祥和新来的护士涉水过河到产妇家,检查发现胎儿横在产妇肚子里。杨胜祥和护士立刻将胎位扶正,后来又给产妇打了一针催产素,使得产妇最终顺利生下孩子。“在那个闹饥荒的年代,为了表示感谢,产妇家人给我们每人煮了一碗龙须面。”杨胜祥说。
病榻前用键盘敲下11万余字
一次,为帮一名想要入党的战友澄清历史,杨胜祥先后赴西安、兰州等地调查,最终找到战友的行政档案,证实他写过辞职申请,洗刷了他“私自逃跑”的罪名。
在家属院锻炼时,杨胜祥经常向家属院的老人们分享自己的治疗经验和养生方法,帮助不少老人治好了便秘等疾病。
2018年,杨胜祥的间质性肺炎复发。住院期间,医院两次下病危通知书,他都坚强地挺了过来。“我要走了,这些革命故事就跟着我走了,红色基因得传下去啊!”2019年出院回家后,杨胜祥在忘年交王夕平的建议下,开始整理自己的故事,并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我想送给自己和后代一份特别的礼物。”杨胜祥说。
在张勤国的帮助下,耄耋之年的杨胜祥学会了五笔输入法。从此,他一边吃药、做康复,一边在键盘上敲字。耗时近一年,他完成了116000多字的回忆录。“写书的日子里,老爷子不分昼夜,写困了就打个盹儿,醒来接着写。”张勤国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端午节前,回忆录完成。在女婿和王夕平的帮助下,杨胜祥将修改好的回忆录定稿发至出版社。“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这次只出了80本,计划赠送给市军休四所、市档案馆、市委老干部局等单位留存。同时,我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读到这本书,传承革命精神。”杨胜祥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