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推进“五城共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奋力实现绿色崛起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严俊杰 韩犁夫)7月9日下午,2021年第一次项目建设观摩交流会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在南湖宾馆召开。市委书记马旭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马旭明强调,要理性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今年上半年我市有效投资继续发力,经济运行整体呈现全面恢复良好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与2019年比我市经济运行仍处于恢复性回升阶段,还存在增速不快等问题。我们要理性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找准原因、解决问题,要保持定力、增强信心,切实加强调度,加快项目建设,通过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马旭明要求,要切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特色鲜明、竞争有力的“135”产业体系,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和补链延链强链工作,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推动传统产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要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力争每年推进100个智能化项目,创建10家左右智能制造标杆工厂。要加快产业融合化发展,引导企业向研发设计、维护运行、营销售后、品牌管理、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领域拓展,由制造为中心向“制造+服务”转变;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增强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要坚定不移发展县域经济,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马旭明要求,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要选准育强主导产业,加快打造十大重点产业链,因地制宜做好各村主导产业的选育工作,发挥“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要加快推进平台建设,把“中国有机谷”打造成展示交易襄阳农产品品牌的重要平台,形成“襄十随神”城市群特色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大力培育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要大力培育新型主体,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走融合创新之路,采取“农业+”模式,与加工、贸易、信息、文旅、健康产业多渠道融合,拉长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价值链和效益链。

马旭明强调,要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推进“五城共建”。要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岘山城市中央公园、襄水古道生态修复、襄阳古城保护和利用、九街十八巷的恢复建设、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改造、城市CBD建设、东津新区核心区高品质建设、鱼梁洲生态绿心功能提升、“三江五岸”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支撑项目,不断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和区位优势。

要围绕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襄阳科学城,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或重要基地,提升汉江科联网功能,积极开展“襄十随神”区域创新活动,共建省域创新高地。要围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每年建成一条快速路,实现“一年见成效、三年成规模、五年大变样”。要围绕打造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推进“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支持浙江传化、浩吉铁路总公司、国铁集团、中通快递、国际陆港公司等在襄项目快速推进。要围绕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文旅产业项目,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进特色商业区提档升级,打造一批地标性、高品质特色商业街区;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

马旭明要求,要持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两张网”建设,尽快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扎实做好为企业减负担、降成本的各项工作。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园区企业的效率。

马旭明强调,要始终保持“拼抢实”的工作状态。要有半夜惊醒、睡不着觉的警觉,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责任落实上;要加强对项目的监测分析,做好调度工作。要勇于担当作为,到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作为。要加强协调配合,把事干成干好。要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做好防汛保障工作,稳中有序推动换届工作。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主持会议并强调,要紧紧围绕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毫不放松抓实经济运行调度,毫不放松强化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毫不放松推动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成势见效,毫不放松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统筹,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市领导岳兴平、成佳刚、王忠运、李诗、胡勇、贾国文参加会议。

名词解释

“135”产业体系:加快培育1个3000亿级支柱产业,即汽车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产业、食品轻工产业、纺织服装产业3个千亿级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医药健康产业、现代化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5个500亿级特色产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