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秋襄州穰穰满家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张雪飞 王世翠

2020年年底“出圈”的“何岗”只能算是新晋“明星”,襄州区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一席之地。

襄州区是传统农业大区,素有“鄂西北粮仓”之称。襄州区委书记刘明锋说,襄州将以襄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和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产量大区向产值大区、农业大区向“四化”同步新区蝶变,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更上一层楼。

襄州区夏粮总产和播种面积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92.1%的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率居全省第一;襄州区不仅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湖北省畜牧养殖大县(区),还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单位、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襄州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成就有目共睹,2018年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和2019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现场会在此召开。

这个金秋,襄州又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省主会场,它必将不负众望。

工业理念谋农业

打造发展高地

高油酸花生基地里,订单化种植的花生正在收获,即将被襄阳鲁花高价收购;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里,面粉、面条、锅巴、月饼等生产正酣,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近年来,该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项目化思维推动农业、以产业化思路经营农业,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着力建链延链、全力强链固链、大力稳链补链,集聚产业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高地。

着力引进大企业、大资本。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推动鲁花、盼盼、新希望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襄州。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7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0家。初步形成以襄阳正大为龙头的畜禽水产品加工,以襄阳鲁花为龙头的粮油精深加工,以盼盼食品为龙头的休闲食品加工等数个农业特色产业集群。

集聚园区打造平台。按照“工业分区、产业聚集、集约发展”的思路,高起点建设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高标准建设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力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平台,已初步形成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畜禽加工等六大功能板块。

大力培育产业增长极。实施“百亿级企业培植计划”“小微企业倍增计划”,支持襄阳正大从培育一粒玉米种子开始,打造出一条“从农场到餐桌”的生猪种、养、加完整的绿色全产业链,2020年产值突破70亿元,实现了税收、科技含量、市场美誉度的三个跃升。

加速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休闲农业“接二连一”,“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公司”等利益链接机制铺开,农业产业价值链条拓展,“一桌菜、一壶油、一袋面、一提米”品牌效应不断放大,休闲农业观光带,农家乐集中区初步形成,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民共赢的局面。

强化科技支撑

提振发展活力

继与武汉轻工大学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之后,今年8月,湖北丰庆源粮油集团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小麦全产业链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在产业发展、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强交流,推进农业与科技融合。

这是襄州区科技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据襄州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崔长领介绍,该区积极构建现代生产体系,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支撑的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工程等现代农业设施建设,135万亩“望天收”变成“高产田”。

稳步推进粮种培育和推广,在全省率先引进小麦“宽窄行沟播”和“宽幅半精量播种”等新型播种技术,粮食增收、品质提升。

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粮食增产科技因素贡献率占比达到45%以上。

全面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发挥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全区农机“三率”达99%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91%,居全省第一。

构建“科研院所+专家组+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指导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农户”科技转化模式,科技转化能力大幅提升。

目前,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4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市级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2家,市级“星创天地”1家。

引进高端创业团队12个,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授权发明专利数量36项,转化示范科技成果27项。

科技兴农正当时。目前,该区正快马加鞭推进具有研发、科技孵化等功能的襄阳中泰产业园和“一园一院”等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性科技服务水平。

加快绿色崛起

发展未来可期

初秋时节,张家集镇何岗村的水稻田埂上,硫华菊、波斯菊、格桑花等五颜六色的鲜花成为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曹邦志告诉记者,这些显花植物是水稻绿色防控的一种先进技术,整个水稻的生育期几乎不用农药。

作为襄阳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站在绿色崛起的新起点,该区采取“一试、两培、三创”(进行田间试验,开展培训指导和培育新型主体,即创办样板、创立模式、创新机制)等方式,创新农业减量化增长机制,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基本实现了农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总体目标。

据悉,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全面铺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有机肥等在该区广泛使用,绿色防控示范片农田农药减量达到30%,化肥减量达到15%。

此外,种养循环、稻鸭共育、稻虾共育、稻蟹共育、粮豆轮作、果园间作豆科作物等多种高效生态环保模式齐头并进,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的发展路子越走越顺。

在石桥镇湖北良友金牛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小蚯蚓吃进牛粪,“吐”出有机肥,土壤结构得到优化、肥力得到提高,畜禽养殖、农产品种植也被带活,形成一条由小蚯蚓“串起”的循环产业链。

“牛粪变成有机肥每吨价格就能涨到600元至800元。果树用上蚯蚓粪后,长势喜人,每亩纯收入可达2万元。用牛粪喂养的蚯蚓,被加工成高档的鱼饲料或者中药材后,身价也马上倍增。”该公司负责人杨万坤兴奋地说,种养循环模式不仅美化了环境,也鼓了钱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