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的担当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通讯员 李齐 李传华

全媒体记者 韩洁 黄可

金秋时节,襄阳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位于襄州区张家集镇何岗村的幸达鑫家庭农场葡萄采摘园,前来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葡萄园里的一排排摄像头格外引人注目……幸达鑫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涛介绍,农场800亩土地上安装了60多个摄像头,工人只需坐在监控室内轻点鼠标,就能了解农作物的长势情况。

何岗村位于襄阳国家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该村深入打造水果采摘、观光农业、科研培训、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四大产业,实现了产业兴、村庄美、群众富。

何岗村只是我市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市迈向现代农业强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全力以赴夯实粮食产能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的担当。

调优种养结构,夯实生产能力

位于襄州区古驿镇的新天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粮改饲”政策,取得了更好的发展。在该公司,记者看到,玉米秆和玉米棒经技术处理后,变成粉状饲料,供牛、羊食用。“我们的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0亩,预计今年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的思路,瞄准草食畜牧业需求,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等饲料作物,与“温氏乳业”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为提高优质水稻、青贮玉米等优质、专用农产品种植比例,襄阳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农民制定了一系列精准的政策、措施,推动优质、专用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在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各类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各地发展优质、专用农作物的热情不断高涨。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市深入推进“粮改饲”,在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种植青贮玉米逐步增加到约20万亩;种植专用黑小麦、饲用小麦10万亩,大宗粮食作物优质率稳中有增;建设优质蔬菜基地48万亩;巩固提升“籼改粳”9万亩。

此外,为稳定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全市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抓好高效节水灌溉、耕地质量提升、农田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业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更强的支撑。目前,襄阳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进度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聚力科技创新,下好提质增效“先手棋”

襄阳北部地区地势开阔,非常适合马铃薯规模种植。过去,这里的马铃薯亩产量在2500斤左右,而现在亩产5000斤以上已经很常见了。带来这一变化的,是襄阳市农科院王四清团队。

王四清说:“经过五年努力,我们筛选出‘种薯5号’等适合襄阳种植的新品种,并成功引导农民采用‘垄作’‘双膜栽培’等先进生产方式,推动马铃薯产量不断提高。”

2015年,襄州区张家集镇马铃薯脱毒种薯高产示范片每亩鲜薯产量折合4646公斤,创造了湖北省马铃薯测产最高单产纪录。

因为科技创新而获得巨大改变的,不仅仅是马铃薯。近年来,襄阳在农业科技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小麦“鄂麦15”选育取得成功,填补了湖北省专用小麦品种的空白;长豇豆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个高油酸花生品种在襄阳种植成功,亩平增产300斤左右……近年来,襄阳市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先手棋”,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以2018年为例,襄阳共新争取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4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813名,建设科技示范基地4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20余个。

作为襄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市农科院坚持以提高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为主线,以试验示范为引领,推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高档优质稻、节水抗旱稻试验示范取得明显进展,‘润禾香稻’等4个优质品种相继引进成功。”市农科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小麦试验示范已在全市铺开,在南漳、襄州、枣阳、宜城、老河口等地示范,亩平增产5%至10%;玉米试验示范已选育出“郑青贮1号”等4个表现较好的玉米品种。

目前,市农科院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申请品种权保护1项,取得授权专利1项,申请专利4项,立项湖北省地方标准1项、市级标准15项。

打造中国有机谷,树立生态农业标杆

生态、绿色、循环、低碳……在群山绵延、阡陌纵横的“中国有机谷”,一种全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正加速形成,一张崭新的襄阳名片展现在世人面前。

南漳县板桥镇竹坪村上膳源有机农场生产的18个品种的果蔬都获得了有机认证,产品远销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湖北上膳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李焕民告诉记者:“生产执行严格的标准与规范,不施用化肥、农药是其中的一部分,再加上‘中国有机谷’优越的生态环境,我们的产品顺利通过了有机认证,身价倍增。”

倾力打造生态之谷、产业之谷、创新之谷、幸福之谷,让“生态襄阳,有机厨房”品牌享誉四方……2014年起,襄阳市就把“中国有机谷”建设作为市级发展战略,重点实施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有机标准建设、三产融合和有机谷+互联网“五大工程”,在南漳、保康、谷城三个山区县和老河口市发展有机、绿色基地100万亩。

对绿色、生态、有机的极致追求,让“中国有机谷”成为生态农业的标杆,焕发勃勃生机,一大批实力强、潜力大的项目先后在这里投产。南漳县以华茂粮油公司为龙头,建设有机水稻生产基地2.8万亩,以亮全兄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建设了350万袋有机食用菌基地;谷城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一条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保康丰源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肥料,获得有机生产投入品评估证明证书。目前,“中国有机谷”区域有机证书达到196个,新增认证面积3.6万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