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驻村第一书记:接力绘就红色苏区新面貌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龚良杰

出襄阳,下谷城,明知山路难,偏向南河行。

南河,是汉江最大的支流,在谷城县南河镇境内蜿蜒60多公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南河绚丽多彩的旖旎风景。巍巍青山间,一峡清水激荡向前,被誉为“南河小三峡”,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秀丽的山水,留下了市委宣传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最美脚印。不断传递驻村接力棒,为帮扶村带来了新面貌。

穿过南河大坝,在南河镇西北13公里的地方,大薤山脚下,南河镇苏区村就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营地,这里是集革命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省定重点贫困村,是谷城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走进谷城革命老区第一村

苏区村,新中国成立前叫“七里沟”,被称为“谷城革命老区第一村”,曾是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谷城县苏维埃政府、谷城地方红军创建和活动的重点区域,贺龙曾率领红三军在这里与敌军鏖战。1931年春,薤山红军游击队建立,苏区村贫苦农民几乎家家有人踊跃参加。

新中国成立后,谷城将“七里沟”命名为“苏区村”。从此,无论行政区划如何变更,苏区村名一直保留至今。

苏区村在较长时间里,山高路远,地处偏僻,致富无门,陷于贫困。

山多,但山上只有岩石和杂木丛,不见果园和经济林;地少,全村耕地840亩,其中水田仅一半有余,人均只有2分地。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交通条件让这里的群众大多过着望天收的苦日子。全村340户中有143户贫困户。

情系村民的驻村第一书记

2015年,市委宣传部“五帮”扶贫工作队来到苏区村。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刘小利首先与村民彭国全打了个照面。

以前,彭国全长年在外打工,修路、修隧道、挖矿、采石头都干过,辛苦委屈不说,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于是,他回乡务农,但苦于条件限制,一家4口日子过得很窘迫,最后成了贫困户。

面对上门动员的刘小利,彭国全将信将疑地提出想养羊。经过实地考察论证后,扶贫工作队帮助彭国全搭建了养殖场,购买了羊羔,还请兽医师对他进行技术培训。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彭国全很快掌握了养羊技术,村里的其他养羊户纷纷上门取经。为了早日摆脱贫困状况,彭国全扩大了养殖规模,养了160多只羊。2017年底,由于天气寒冷,加上草料无法保障,一下死了20只羊,损失不小。

得知彭国全遭遇挫折,刚上任不久的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江伟兵多次上门跟他交流,帮他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彭国全将养羊规模从160只减少到90只,同时,养鸡、养猪、养兔、养鱼,从单一经营走向多种经营,不断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后来,彭国全每年发展养鸡300多只、养兔子近20只,还喂起了大母猪,承包鱼塘投放了价值2000多元的鱼苗,逐步脱贫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2018年10月,彭国全被苏区村群众选为“脱贫致富带头人”,被谷城县评为“十佳脱贫示范户”。

绘就红色苏区新面貌

2017年12月,年过五旬的驻村扶贫队员刘志新和江伟兵,翻山越岭走访村民。初到苏区村的江伟兵,就被大自然来了个“下马威”。连续下了半个月大雪,村里封山封路、停水停电,住在新建的刚搬迁的村委会,一天只吃两顿饭,饿了就嚼点快餐面。令人感到难受的除了冻,还有一种莫名的“冷”——扶贫到攻坚时期,遭遇群众不理解。

刘志新至今记忆犹新,真正体会到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刚住到村委会,就有农户找上门来哭闹着要当贫困户。走在路上,就有贫困户围堵着要扶贫救济。

为了全面熟悉掌握每一个贫困户的困难问题,刘志新专门绘制了一张全村贫困户的分布图,每走访一户,就在地图上标注一户的基本情况。那一年寒冬,短短2个月,江伟兵和刘志新走访200多户村民。

红心猕猴桃产业、光伏发电、电商超市收入……苏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18年突破15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355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一个“空壳村”变成了有一定实力的村。

村级集体有了收入,就能彻底解决家庭无劳力的贫困户永久脱贫的问题。同时,可以对短期内家庭出现困难的农户实行临时救助。

如今,汪东炜成了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今天的苏区村环境优美、乡风文明、产业兴旺。勤劳的苏区儿女,正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奏响幸福乐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