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强 孟清丽
全媒体记者 黄金晶
2020年,襄阳市成功获批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一年多来,紧抓这一试点工作契机,襄阳从小切口入手,把“党建引领、补短强弱、智慧治理”作为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解题之匙、破题之法,有效破解了一批困扰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堵点焦点问题,提升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
党建引领动力足
在襄城区闸口社区,每到晚上,就有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巡逻队在人员聚集处巡逻。这是该社区以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建立“红色物业”为抓手,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的措施之一。
闸口社区下辖19个居民小区,其中老旧小区16个。以楼栋等为单元,社区成立了8个庭院党支部,选出了68名楼栋长和58个党员中心户,建立了社区党委、庭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基层党建组织体系,实现党的工作触角向社区的延伸覆盖。
像闸口社区这样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居民自治的社区,在襄阳并不少见。
近年来,我市把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作为“第一工程”,全面建立“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智能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城市社区治理改革的实施方案》,推进乡镇(街道)减负增权赋能,赋予街道对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
通过创新实施社区治理“1+8”改革,各地全面构建起“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物业企业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党组织架构、“社区居委会—网格员—物业服务人员—楼栋长—居民代表”的服务架构,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为进一步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全市还在城市建立居民小区“说事室”2340个,在农村建立村民“议事室”2273个,推动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在村、社区建立法务工作室,形成“法治诊所”,实行“接诊”普法、“巡诊”送法、“会诊”依法、“处诊”用法的基层法治工作“四法”。在全市各村(社区)推行基层治理积分管理制,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通过对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全市涌现出樊城区施营社区“基层治理五大工程”、南漳县清河管理区“一体化推进‘三治’融合”、襄城区闸口社区“红色引擎工程”、谷城县“三百”治理工程、保康县“阳光照护”机制等一批创新实践经验。
如今,全市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507个、社会组织孵化站114个,注册社区社会组织1678个、志愿者62万人;城区10.3万余名“双报到”党员带头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示范带动、引领发动居民群众参与自治自管。
通过健全监管机制、拓宽参与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小区多元共治的工作合力日渐形成。
小口切入补短板
以“双退”为目标的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于2003年启动,主体工作已在2008年基本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截至2020年底,仍有职工住户腾退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到位。
对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化解上一轮国企改革遗留问题作为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之一。
今年以来,市国资委坚持每月一督办、每周一调度,强力推进,狠抓落实。截至8月中旬,全市13宗收储(出让)土地的腾退、291户职工住户住房安置工作已基本完成。随着这块“硬骨头”被啃掉,我市上一轮国企改革重点突出问题基本化解。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国企改革遗留问题攻坚、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等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小口切入做“大文章”,着力破解社会治理难题,补齐社会治理短板。
在确定这些“短板弱项”之初,我市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系统梳理出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个方面重点工程37项任务,涉及党风廉政、医疗卫生、学前教育、老旧小区改造等社会治理和民生等方面。
按照工程项目化、项目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要求,我市逐一设定建设硬指标,建立“月考核”“季调度”等督办机制,深入推动十大重点工程落实落地,真正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具体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8个项目建设超过预期,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围绕国企改革、公共卫生、教育文体等群众关切的问题,我市分门别类开展专项攻坚,着力破解国企改革过程中职工安置、公共服务领域中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学前教育等难点、焦点问题。
目前,全市已完成6家破产改制企业收储土地腾退、9家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全面落实55个老旧小区改造,中心城区文体广场建设点位达40处。
如今,在确保2022年建设项目全面完成的同时,我市正全力完善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襄阳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长效机制,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智慧赋能强根基
近日,记者在位于城市印象小区的“王强社区警务室”看到,小区门禁、停车场道闸、视频监控等多个原本互不相通的设备整合接入公安系统,筑起小区平安“防控网”。通过这个系统,民警足不出户就可以对房屋使用情况、出入人员、车辆等信息做到一目了然。
2018年以来,襄阳市公安局在市区推行智慧社区建设,并在部分智慧社区建立了全智能化的智慧社区警务室。
“过去社区治理是靠双脚走,现在有了信息化手段,要通过‘智慧+汗水’,让社区更加平安、服务更加精准。”社区民警王强说。
以智慧管理为手段,以强基赋能为总揽,我市近年来不断着力提升矛盾风险防控、平安基层基础建设、智能化支撑能力和水平,使社会治理工作更有底气、更有效率。
为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常治机制,我市开发、运行了“全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信息平台”和网格员手机APP终端。通过这些软件,建立起网格员、治保主任、社区民警排查上报,各级综治(网格)中心和各相关部门联调联处的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网上受理、交办、化解、反馈、督办闭环运行。
截至目前,全市线上化解办理各类矛盾纠纷2.44万件,化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
为建强平安建设的基层组织,我市制定了“四位一体”综治(网格)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统筹推进市、县、镇、村四级2903个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如今,全市已配备城市社区网格员2486个、农村网格员(含信息员)12945名,实现了“一格一员”全覆盖。
在建齐网格的同时,“警格”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全市全面落实“一社区一民警一律师、一村一辅警一法律顾问”制度,配备社区民警338名、驻村辅警2270名、包片驻点律师和法律顾问320名,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襄阳落地开花。
在智慧治理提升工程中,智慧平安小区建设、社区智能化终端配备、中心城区智慧停车三大重点项目齐头并进,进一步整合社会治理大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实战水平。
目前,全市已建成5.1万路农村“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前端,覆盖68个乡镇1286个村;投入资金5000万元,对全市500个小区开展智慧小区、平安小区建设,91个社区完成智能终端配备,20326个停车位信息接入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大大方便了居民出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