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企业尽享“链式效应” 足不出园做“智能终端”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殷素

高端的设备、先进的技术、整洁明亮的生产车间……9月3日,记者来到湖北迪明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台台手机经过焊接、组装、耦合测试、功能测试、外观检查、彩盒成形、配件放置、彩盒标打印、整机自动称重装箱等一系列工序后,从自动封箱机封好箱后下线,上栈板出货发往海外。

迪明通公司是一家从事通信设备、计算机软硬件、数码电子产品、手机等技术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企业,于2020年7月入驻振华宇科产业园二期。公司负责人表示:“之所以选择入驻该产业园,主要原因在于园区供应链完善,还有专业的公司帮忙解决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难题。”

该负责人所说的“供应链完善”,正是振华宇科产业园的一大亮点。从前端的原材料供应,到手机“三大件”及配件的生产和组装,再到后端打开销路走出国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振华宇科产业园形成并不断完善。

显示屏、主板、摄像头,业内称之为手机“三大件”;电池、按键、耳机、数据线、听筒等多个配件组装起来,就是一部手机。迪明通公司生产的手机,其显示屏、主板以及其他多个配件都是直接从园区内配套,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今年1至7月,迪明通公司手机产量670.43万台,产值约2.57亿元。

“目前我们生产订单饱和,预计下半年产能比上半年增加10%至20%。”该负责人说,公司近期将导入智能手机生产项目,预计明年实现年产值突破10亿元。

这只是振华宇科产业园“链式效应”的“冰山一角”。实际上,从2016年建园初期,园区创始人王晓惠就在为产业园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

王晓惠是深圳龙头高新科技企业振华宇科集团的负责人,振华宇科集团在深圳发展十余年早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当初决定将生产基地内迁时,我们就在思考:怎样可以既减少成本,又有利于长远发展?”王晓惠表示,独木不成林,最终他决定将上游企业全部引进来,完善产业链。

作为襄阳人的王晓惠有着很深的家乡情怀,加上襄阳有优厚的扶持政策,2016年,他带着17家企业成功入驻由振华宇科集团投资兴建的振华宇科智慧产业园(一期)。2017年投产后,当年产值超9.7亿元。

在产业园一期的湖北宇创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防尘防静电手机显示屏生产车间外,记者透过窗户看见工人们“全副武装”、统一制服、各自忙碌。工作人员介绍,车间内保持24小时恒温恒湿,以确保手机显示屏一尘不染。

宇创通公司专业从事显示屏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手机、摄像机、GPS、工控产品、医疗设备等。公司总经理林冬生介绍,该公司生产的显示屏有一半可直接在园区内“消化”。

“襄阳劳动力成本比深圳低,市委市政府及高新区管委会又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再加上园区的产业链优势,企业入驻园区后生产成本降低了不少。”湖北亚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房克福说。在园区内,从一家配件生产公司到一家整机组装公司,最远的距离不过几百米。

更重要的是,产业园还解了企业的后顾之忧。

2016年6月,襄阳首家省级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湖北亚信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一方面对接园区中小型生产企业,另一方面对接海关、商检、税务等政府部门和物流、银行、保险等服务提供商,提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五流合一”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使园区企业能够专注于生产活动,将进出口各环节的业务交由亚信通一站式代办,进而减轻生产企业的经营压力,提高外贸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这也为园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动力。

“亚信通公司帮我们处理物流、报关、退税等事宜,让我们能专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在这里办企业很安心。我们只用抓生产、搞开发,外围的事情都不用操心。”一家家企业负责人忍不住点赞。

围绕一个产业,兴办一批企业,完善一个产业链,培育一个增长极。这种“链式效应”很快得到释放:2018年,产业园产值18亿元;2019年产值34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产值38亿元。

2020年5月,产业园二期工程竣工,如今已有16家企业确认入驻,部分企业已经开工投产,迪明通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相较于一期来说,二期相当于是‘延链补链’,一方面弥补了一期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产品更新更高端,比如新增了5G模块、智能手环、平板电脑、3D打印机,智能音响以及尺寸更大的显示屏等产品。”李海乐介绍。

目前,振华宇科产业园每天生产手机8万多部,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李海乐还透露,产业园二期部分企业车间正在装修,计划在年底全部投产,若各方面顺利,振华宇科产业园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预计将来年产值可实现1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6000人左右,每年实现进出口额5亿美元以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