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新发展理念聚焦区域消费中心建设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殷素

市委、市政府提出:通过全面推进“五城共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五城共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我市有哪些发展优势?下一步将如何推进?7月24日,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阮莉莉表示,商务部门将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新发展理念聚焦区域消费中心建设,为“五城共建”作出“商务贡献”。

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创新消费场景供给,集聚高端消费资源,大力发展购物消费、餐饮消费、旅游消费,加快培育教育消费、医养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打造具有引领力的区域消费中心。

发展基础深厚

“十三五”期间,我市商贸设施不断完善升级,商业模式不断丰富,居民消费逐年攀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7896.26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71倍,消费规模稳居全省第二,消费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

如今,可供襄阳人选择的消费场所越来越多。除了鼓楼商场、武商襄阳购物中心、华洋堂百货等,以乐福天下、绿地中央广场、泛悦MALL、天元四季城、吾悦广场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的东津世纪广场已基本建成,即将投入运营。人民广场商圈、长虹路商圈、张湾商圈、团山商圈等集聚效应持续提升,东津商圈蓄势待发,市民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改善。截至2020年底,华洋堂百货、武商襄阳购物中心等12家商场(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引进服装、化妆品、珠宝首饰、手表、箱包、餐饮等各类国内国际品牌400多个,消费品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互联网+流通”创新发展,线上线下互动经营、融合发展,“网上逛超市,网上下单,线下配送”以及体验式消费、场景式消费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实体商业活力得到激发。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已创建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1家、省级示范基地3家、省级示范企业6家;实现国家级、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成功获批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在湖北同批试点城市中率先完成零售进口试点业务并快速推开。

机遇挑战并存

襄阳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

从国家顶层设计看,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必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襄阳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接合部,具有“中部之中”的独特区位优势,对区域市场辐射能力强,具备打造区域消费中心的有利条件。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了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襄阳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带来了重大政策机遇。

从省级战略部署看,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区域发展布局,赋予襄阳引领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北部列阵的重任,要求襄阳建设区域消费中心,这既是重要的政治责任,又是难得的战略机遇。

从发展基础看,我市消费规模稳居全省第二,消费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襄阳综合保税区、国家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等5个“国牌”已经获批。这些高能级平台将为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提供强力支撑,这是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当前我市带动消费的现有核心区商业主体不够,对国际一线品牌的吸引力不足,专业市场整体集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且商业模式、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商旅文、游购娱、吃住行尚未形成完整链条。

细化措施

靶向施策

机遇难遇,因此更要抓住机遇,面对挑战迎难而上,锚定目标细化措施,靶向施策,推进襄阳打造具有引领力的区域消费中心——

围绕基本建成区域消费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丰富商品和服务消费供给,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品质。到2025年,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6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10%,进入湖北前列。

搭建消费平台。谋划一批项目,围绕襄阳国际会展中心、岘山中央公园、襄水生态修复、古城保护利用、庞公滨江生态商务新区(EBD)、红星美凯龙、京东(襄阳)“亚洲一号”等项目,积极引进一流的商业综合体,打造高端消费载体。快建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东津民发世纪广场商圈、鱼梁洲生态绿心、王府井(襄阳)商业中心、美联M·PARK、襄阳国际旅游茶城、好邻居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新合作邻里中心等项目,尽快建成一批新的商业主体,吸引更多国际国内品牌入驻,满足消费新需求;同时依托古隆中、华侨城、唐城、汉城、关圣古镇等文旅项目,延伸壮大旅游消费产业链。升级一批项目,推进人民广场、万达广场、民发广场等成熟商圈提档升级;改造提升襄阳北街、解放路、陈老巷等特色商业街;推进樊西八大市场、天贸城、华中光彩大市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高品质步行街和地标性商圈,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创新消费业态。推动线上消费新提速,充分运用“互联网+”,引导发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跨境电商进口展示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打造线下消费新场景,加快发展文化消费、旅游消费、体育消费、教育消费、医养消费,持续发展夜经济和网红经济,创新发展消费新场景。探索智慧消费新模式,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等新零售业态;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

提升消费品质。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重点引进时尚类、珠宝类、名表类、化妆品类、服装服饰类、餐饮类等国际国内一线知名品牌,提升消费品质。培育襄阳本土品牌,推动老字号消费转型升级,指导老字号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协同营销。开展便利店品牌连锁三年行动,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建设专卖店、旗舰店,复制推广民发世纪广场“首店经济”模式,建设一批国际国内品牌专卖店,打造区域性高端品牌营销中心。

拓展消费市场。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襄阳综保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进博会、消博会等途径开拓国际市场。辐射区域市场,整合展示交易、物流配送、信息发布、文旅康养等功能,形成强大市场,辐射四大城市群毗邻地区及“襄十随神”城市群。健全农村市场,继续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推动各地建设乡镇商贸中心,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推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优化消费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积极争创跨境电商综试区、一类航空口岸等“国牌”;吸纳区域总部和高能级商贸企业进驻,增强消费供给能力。构建新型消费信用监管机制,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协调互补、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联接互动,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推进消费领域标准化建设,健全运行监测、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加快消费产业提质升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