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产业链结出致富果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姜雁冰

通讯员 李雯艳 张子纬

“我们运用最新的养殖技术,把养羊的效益提高了一倍。一年下来,养殖户可以增收3万多元。”9月21日,在老河口市油房湾金农丰养殖专业合作社,油房湾村党支部书记龚保贵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养殖成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老河口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因地制宜抓发展,科学规划谋布局,综合考虑水源、土地、气候、劳动力、交通等多重因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10个乡镇(街道)初步形成“一镇一业”格局。

政府引导

有机水产再提档

“过鱼啰!”9月22日,天刚蒙蒙亮,在薛集镇天明齐村,汉江潮特色渔业养殖基地就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汉江潮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舒伟告诉记者,现在是销售旺季,每天天不亮,来自武汉等地的大卡车就来进货。

“我们利用当地优质丰富的水资源,开展了有机特种鱼养殖。”舒伟说,养殖基地有鲈鱼、翘嘴、黄颡等特种鱼,截至9月中旬,合作社已实现收入近300万元。

仙人渡镇西临汉江,过去当地种类繁多的野生水产品不仅养活了沿江渔民,也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汉江禁渔后,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如何弥补?仙人渡镇政府引导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智能化生态循环渔业产业园应运而生。

仙人渡镇镇长王文告诉记者,智能化生态循环渔业产业园一期工程已形成集鱼苗培育驯化、成鱼养殖销售于一体的渔业养殖产业链,可年产鲈鱼50万公斤、“四大家鱼”2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达2500万元以上,利润400万元以上。

据老河口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深入贯彻襄阳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创建“特色水产强市”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设施渔业,打造特色淡水产品产业链,初步形成苗种、成鱼生产系列化,养殖、捕捞、管理专业化,科技推广网络化的水产养殖新格局。

科技赋能

种养增加附加值

9月26日,在张集镇油房湾村有机果蔬大棚里,有机草莓正在育苗,3个多月后,新鲜的草莓就可进入市场。

“我们村的种养模式基本实现‘微循环’。小麦、玉米秸秆收储后可用于牛、羊的饲料,牛、羊产生的粪便经过生物化处理,可以种植果蔬。”油房湾村党支部书记龚保贵说,产业发展要靠科技。为此,该村加大了科技方面的投入,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子。

据了解,近年来,油房湾村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建成现代化牛舍12栋、草料棚4栋、青贮池2座,90个温室大棚和4个玻璃智能大棚种植圣女果、西瓜、橙子、迷你黄瓜、有机草莓等多个品种。村民不仅能从合作社分红,还能就地务工,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7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万元。

老河口市结合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在种养产业的每一个链条上,依靠科技的力量、智能的手段,一项项迭代更新的技术应用成为百姓增收的“利器”。特别是在畜牧业发展方面,该市大力推广优良牛、羊品种,不断增强规模养殖场示范带动能力,连续12年入围“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县(市)”,跻身“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今年7月9日,牧原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在该市经开区(李楼镇)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生猪智能化屠宰、分割并配套冷链物流系统。同时,建立从饲料、育种、生猪养殖到屠宰加工的畜牧业全产业体系,做到全程可知、可控、可追溯。预计到2025年,该市生猪产业链产值将达到100亿元,牛羊产业链产值将达到20亿元。

瞄准市场

农业形成联合体

9月23日下午,在老河口市经开区(李楼镇)湖北香园食品有限公司椰果酱车间,贴标、分拣、打包、上架……工人们忙个不停。

湖北香园食品公司是该市一家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该公司总经理吴飞远介绍,他们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一年可消耗紫薯、红薯、芋头、魔芋、山药等农产品2万吨左右,还有谷物粉、果蔬粉和果酱的生产、销售,今年销售额能突破5亿元。

瞄准市场,通过大力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汇聚种养、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链上下游主体,老河口市创建了一批原料基地优、加工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特色产业联合体,为百姓增收再添“砝码”。

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50家,其中省级9家、襄阳市级22家。其中以真生物、香园食品、胜华、丰园食品、金艳猕猴桃、启森科技、苏亚水产、春雨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仅有效解决了加工原料供给问题,还让该市逐步实现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从“做产品”向“做品牌”的华丽转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