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巩固提升创建成效守护群众舌尖安全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通讯员 许超 郭雪 李子豪

全媒体记者 张嫚

“十三五”期间,襄阳不断巩固和提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成效,全面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执法、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坚持以人民满意为评价标准,自觉扛起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不断推进食品安全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十三五”期间,全市食用农产品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9.5%以上,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98%以上。

坚持源头管控守好食品安全“第一关”

食品安全,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十三五”期间,襄阳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严格落实农药兽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推行食用农产品附带合格证上市制度,在首批277家种植养殖主体实施。

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严把质量安全关,对全市543家生产企业进行风险等级评定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督考核,引导67家生产企业通过各种质量体系认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7%以上;制定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3个,47%的生产企业制定了严于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制定《襄阳市中心城区菜市场布局规划》,累计投资2532万元,改建、新建标准化农贸市场46家,并实施风险分级动态管理,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入场销售者的建档率达100%。

为提升餐饮服务质量,襄阳积极推进“明厨亮灶”建设,社会餐饮覆盖率达到81.2%,学校食堂覆盖率达到100%;严格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严格落实重大活动保障措施,保障175起重大活动食品安全。

健全治理体系撑起食品安全“保护网”

健全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是食品安全保障的硬支撑。“十三五”期间,襄阳以协作共管为抓手,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食安、农安、公安“三安”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组建市级和县级公共检验检测中心,设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医疗机构107家,实现县(乡)监测全覆盖。

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229家种植养殖主体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进肉菜流通追溯系统升级扩容,实行追溯系统无电子秤、无查询机、无追溯卡的轻资产建设模式;分类推进食品生产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110家规模化企业实现信息追溯。

同时,坚持“人物地”同防,采取严管“存量”、严控“增量”、严抓“源头”、严防“漏网”、严格“追溯”、严筑“屏障”、严保“落实”等举措,确保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闭环管理,实现采样全覆盖、样本全检测、包装全消杀、商品全追溯。对所有存量进口冷链食品进行集中消杀,检测至最小包装,实现消杀率100%、检测率100%,销售冷链食品赋码率达到100%,全市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人员100%接种疫苗,有效阻断新冠病毒通过进口产品传播。同步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管理平台,做到“鄂冷链”全覆盖并及时上传信息。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三专、三证、四不”要求,对第三方冷库进行全覆盖备案和公示。

探索学校食堂“智慧化”管理模式,建立学校食堂质量管理信息化控制模式,对供货方资格审查、在库管理、操作行为、人员管理实行全程信息化监控、监督和预警,建设“智慧食堂”13家。推行农贸市场智慧化建设,实现摊主登记、食用农产品追溯、检测结果、信用管理、投诉举报全程信息化管理和公开,建成智慧化农贸市场3家。

开展攻坚行动拧紧百姓餐桌“安全阀”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今年以来,襄阳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十大”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以点带面治理“餐桌污染”,探索创新监管方式,切实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创新网络订餐监管方式,开展网络订餐“明厨亮灶”建设,实施外卖订餐包装封签管理,实现网络订餐线上线下同标同质。同时,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质量管理水平,坚持疏堵结合,做到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切实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管理水平;持续加强小餐饮、食品摊贩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针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襄阳严格落实处罚到人制度,实行行业从业禁止、终身禁业,实施食品安全严重违法行为“黑名单”制度和联合惩戒制度,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用最严厉的处罚震慑违法犯罪,用铁腕手段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