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吴芳
开启城市建设新篇章,完善城市功能,提档升级城市管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项目遍地开花,乡镇、农村活力迸发;践行“两山”理论,治水、治气、治山、治城一体推进,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襄阳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个个可见可感的变化是襄阳党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作答,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勾勒出襄阳改革创新的生动画卷。
我市强劲发展势头的背后,是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奋力拼搏的结果,更是党建工作把准方向、凝心聚力迸发出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中组部、省委组织部部署的各项重点任务,持续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常态化开展各级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深入推行书记联系点、公开承诺、领办项目“三个一”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推动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为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主题教育
筑牢党员思想之基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党史知识竞赛”第五赛季中,我市取得全国排名第五的成绩。我市从第二至第五赛季,总贡献值连续保持全省第一,为湖北省保持全国前三贡献了重要力量。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和人民网点赞“襄阳现象”。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系列部署,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今年,由33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党史学习教育市委宣讲团分赴各开发区、市直单位、国有企业和在襄高校,把高质量的党史课送到干部群众“家门口”。
如今,在襄阳大地上,广大党员干部正以坚定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务实的行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汇聚起襄阳“一极两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我市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对党员干部从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集中“补钙”“加油”,确保学得深入、做得扎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党风政风热线走进园区”活动现场解决企业用工、融资和用地难题;“我为群众办实事——全媒体记者社区行”活动面对面解决居民身边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正在我市如火如荼地开展,拉近了党心与民心的距离,凝聚了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33.2万名党员深学细研悟原理、靶向调研破难题、立行立改勇担当,主题教育成效明显。
2019年以来,我市紧扣高质量发展大局,紧盯党员教育管理薄弱环节,以流动党员、退役军人党员、破产改制企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年老体弱党员为重点,在全市广泛开展了组织安家、岗位安业、思想安心行动(简称“三安行动”),补齐了党员教育管理短板,有力维护了全市和谐稳定大局。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襄阳大地落地生根。
我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党员加入党的基层组织。截至2020年底,全市党员34.2177万人;党组织14304个,其中党委1060个,党总支552个,党支部12692个。
凝心聚力
谱写城市党建新篇章
在七里河路与新华路交叉口,高新区春园社区“红色驿站”的红色主题设计十分醒目,附近的老年人都爱来这里办事。“红色驿站”功能几乎和党群服务中心一样,还能充值燃气费、办理湖北省老年人优待证等。周一至周五,社区工作人员轮流来值班。周六、周日则是“双报到”党员来值班,为群众服务。社区党委书记王鹤说,“双报到”党员充实了社区力量,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
面对群众越来越“细、小、微、精”的需求,“如何延伸服务触角”成为一道必答题。2020年以来,我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方便群众办事、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心城区215个社区在街边巷尾、小区场院、楼宇商圈等居民集中、人流量大的地方,规划建设了584个“红色驿站”,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我们要让基层党建温暖城市。”市委组织部介绍,我市以“红色驿站”为抓手,通过将阵地建在小区一线,有力延伸了党建工作手臂、扩大了党建覆盖面,让居民感受到党的组织就在身边、党的声音就在耳边、党的服务就在眼前、党的温暖广泛传递,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疫情期间,襄阳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按照“双报到”要求,下沉社区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如今,我市已将疫情期间成立的“双报到”临时党支部就地由“战时”向“平时”转化。
截至目前,全市成立各类“双报到”党组织2437个,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1682支,10万余名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常态化参与基层治理。我市探索打造“双报到”信息化平台,中心城区8万余名党员通过掌上平台报到,在解民忧、纾民困的过程中不断放大改革效应、提升服务质效。
此外,我市还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随着街道扩权赋能提效,龙头作用不断凸显;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方联动、多元共治”机制,治理触角延伸到小区,服务更加精细;64名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被聘用为事业编制,165名社区党组织书记比照事业岗位管理,按照“三统一”“三化”要求,核定社区工作者员额4844个,建立“四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推动1183名社区工作者取得社工证,社区工作者队伍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在新兴领域党建方面大胆探索创新,推行“党旗飘在一线、阵地建在一线、活动办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简称“四个一线”),深入实施“党建牵手”行动,有效推进“两新”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激发活力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每逢周末,前往南漳县九集镇八泉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房前屋后的“小三园”绿意盎然,赏心悦目。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履职硬任务,狠抓“三资”清理,对清理回收的350亩经济田和堰塘对外发包,使得村集体经济年增收7万元;对收回的11座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
枣阳市王城镇古岭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1500亩的红桃、黄桃和500亩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采取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让村集体、农户分别以集体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形成集约化发展效益,为村集体每年创收10万余元。
八泉村、古岭村的蝶变只是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为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奠定坚实基础。深入实施“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行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一村一策”整顿到位,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整体提升。精心谋划产业,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一村一品”下功夫,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面提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全市共清查核实集体土地2188.47万亩、集体资产161.38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2.66亿元,比账面数增加3.76亿元。市级财政和市管党费连续4年投入资金1310万元,对35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和集体经济产业进步村进行奖补,激励先进、扶持后进,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发展。
2020年,我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5万元,经营性总收入达到10.1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老河口市袁冲村、襄州区星火村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保康、南漳、谷城三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全市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17792户37192人脱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