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严俊杰 韩犁夫
通讯员 王正强 张军
如何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8月25日,我市召开襄阳“两网”建设百日攻坚动员大会,发布《襄阳市全面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未来,我市将努力构建“指挥平台中枢化、辅助决策数据化、运行管理智能化、事件处置远程化、事后追溯电子化”的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城市运行管理全方位变革。
一个更聪明的“智慧大脑”,即将高效运转。
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襄阳样板”
据了解,《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方向,以探索一流城市治理模式“襄阳方案”为己任,坚持“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目标定位,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抓手,强化“应用为要、管用为王”目标导向,遵循“整体设计一步到位、市县乡村同步开展、运用实施分步推进”的建设思路,按照理念超前、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实战管用要求,打造“三级平台、五级应用”(三级平台分别是市—县—乡,五级应用分别是市—县—乡—村—网格)逻辑架构,形成“六个一”(治理要素“一张图”、互联互通“一张网”、数据汇集“一个池”、城市大脑“一朵云”、城市运行“一平台”、移动应用“一门户”)技术支撑体系,聚焦城市运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根据《实施方案》,“一网统管”建设将分为三步走:2021年为基础建设年,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基本建成,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架构初具雏形。2022年为应用场景建设年,市、县、乡、村、网格五级应用全面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服务迈上新台阶。2023年为巩固提升年,全市各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应用成效凸显,城市治理通过新技术实现资源高效调配,城市运营效率大幅提升,为汉江流域及全省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襄阳样板”。《实施方案》还强调,“一网统管”建设必须坚持统建统管原则、市县联动原则、应用为要原则和技术赋能原则。
实现城市运行工作“一盘棋”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做好“一网统管”工作,我市要创新运行管理体制机制。要提升统筹决策能级,理顺全市纵向和横向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建立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构建组织架构,建设市、县、乡三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全面推进“一网统管”建设工作。建立平战联动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城市运行管理职责边界。
在打造城市运行技术支撑体系方面,《实施方案》要求,要确保治理要素“一张图”,实现空间地理数据与城市运行智能化场景有序关联应用;确保互联互通“一张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确保数据汇聚“一个地”,探索建立城市实有物“一码统管、万物互联”;确保城市大脑“一朵云”,形成城市运行智能感知体系;确保城市运行“一平台”,实现“一网统管”全域覆盖、智能派单、分层分级、依责承接、高效处置、规范评价;确保移动应用“一门户”,统一城市运行移动端入口,强化城市运行移动场景建设。
在建设城市治理重点应用方面,《实施方案》也有具体安排。在应急管理方面,构建智能化城市安全预警体系,实施全周期安全监管和智能化综合指挥。在社会面管控方面,深度融合网格化系统,实现基层智慧治理一体联动。在经济运行和市场监管方面,提升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在生态环境方面,提高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信息化水平。在城市日常管理方面,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智能化应用,探索创新地下管线、地面沉降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智能应用场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智能应用场景开发方面,赋能高效联动处置,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的智慧治理氛围。
此外,《实施方案》还要求构筑城市智力人才支撑体系。要培养一流工作团队,选拔培养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梯队,实现“一专多能、全岗都通”。要打造产业生态圈,形成龙头企业带头、产业链上下游参与的“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生态圈。要集聚一流资讯外脑,提供高端决策咨询。
建立规范标准
《实施方案》强调,要建立综合保障,稳步推进“一网统管”各项任务。
要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专班,建立部门联动机制,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攻坚。要建立规范标准,规范三级城市运行平台的业务流程和内部工作制度,明确建设标准和应用标准。要落实资金保障,建立科学、高效的项目审批、招标投标、绩效评价机制。要加强安全保障,进一步做优做实制度、技术、管理三道防火墙,确保数据安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