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兴亮 黄李昆
为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市委批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成佳刚带领鄂北生态防护林带所在区、市的同志,于9月下旬到右玉、塞罕坝等塞北地区学习考察,接受精神洗礼,汲取精神力量,融化思想坚冰,坚定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助力绿色崛起和美丽襄阳建设。
所有参加学习考察的同志有三点共识:一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国运昌、民族兴、人民幸的千秋大计;二是襄阳人真幸运,相比右玉、塞罕坝等塞北地区,襄阳植树的自然条件优越;三是右玉人、塞罕坝人真坚韧,他们骨子中散发出来的植树造林情结和情怀,笑容中流露出生态美好生活幸福的喜悦和自豪,令人振奋、催人行之。
将植树造林当生存之需,更作生态文明建设之本
右玉毗邻毛乌素沙漠,历史上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交流交锋的重要地区,也是人们常讲“走西口”的必经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右玉已极不适宜人类居住,森林覆盖率仅0.3%,年降雨量300毫米左右。
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面对右玉人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带领县委一班人苦苦思索,寻求对策。当发现因有树木庇护、生产生活较好的零星村落时,他既兴奋又沉重、既犯难又坚定,集思广益,下定决心,广泛凝聚“种树,生存下去;种树,建设家园”的共识,组织动员全县人民拉开了“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的高寒风沙地区植树造林序幕。之后的20任县委书记都把植树造林当成为右玉人民服务的第一要务,心无旁骛地开展植树造林接力赛。
70多年来,右玉男女老少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植树造林。序幕拉开后的植树造林篇章接续不断、异彩纷呈,从上个世纪6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70年代“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80年代“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90年代“乔灌混交合理栽,绿色屏障建起来”,到如今“提升增效持续栽,金山银山富起来”。天道酬勤,金石为开。到2020年,右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近10年来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空气优良天数连续多年在95%以上,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
塞罕坝,蒙古语意为“美丽的高岭”。这里距北京直线距离300公里左右,海拔差1500米左右。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这里森林覆盖率仅11.3%,曾是冬春季节北京乃至华北平原频繁沙尘暴的最近策源地。为锁住这个近1000平方千米的大沙场,国家在1962年决定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
近60年来,三代塞罕坝人铭记“为华北平原锁沙源,为京津两地涵水源,为国家建设蓄资源,为周边百姓开财源”的政治责任,一棵接着一棵栽,一年接着一年种,一片连着一片绿,终使沙场变林海,造出了世界上最大面积连片人工林,2017年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这个生命共同体中,右玉和塞罕坝因地制宜地抓住“林”这个核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改善了生存环境,走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路子,成为“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注脚。
纵有困难千千万,植树造林头不回
植树造林中,除钱、地、管等共性难题外,右玉、塞罕坝还处于海拔1500—2000米间,年降雨量曾小于400毫米,年无霜期少于100天,年均气温低于5℃,在林学中属植树造林的艰难区域或临界区域,再加上整体沙化土壤,可种的只有杨、柳、樟子松等树种,大规模连片植树造林几乎不可能。但他们硬是踏平坎坷成大道,变不可能为可能。
右玉的绿色曾比周边地区淡许多,而今的秀美山川在方圆上万平方千米中分外抢眼;塞罕坝人把近1000平方千米的风沙地区变成了茫茫林海,森林覆盖率由1962年的11.3%提高到目前的82%。右玉70%以上的国土面积曾沙化,目前成林的1/3面积都是靠客土改良才把树种活的,有多苦多难就可想而知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右玉无钱买树苗、育树苗,县里组织多支民工队到山西中部和内蒙古邻近地区帮工,主动要求要杨树枝条不要工钱。塞罕坝机械林场有60%以上的山地,每种活一棵树,都需凿树窝送客土。他们像养孩子一样,精心种活了数亿株乔木,并使其绵延成海。
几十年来,两地植树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受多大挫折,他们都没趴下,更没停歇,而是泪眼模糊、坚韧不拔地往前走。右玉县黄沙洼防沙治沙战役中,一冬种下9万株树,第二年夏天被一场狂风连根拔起,损失巨大。时任县委书记甘愿降职为县委第二书记,也要参与到再战黄沙洼植树绿化战役中。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场长王尚海,面对建场之初植树效率低、苗木成活率低的困局,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数九寒天连续3个多月驻扎在施工现场,查原因、摸规律、寻对策、求突破,一次种植近万亩,成活率达90%以上,为日后林场发展积累了难得的经验。
共同福祉集众力创造,无价之宝必精心守护
右玉人、塞罕坝人都把绿水青山看成无价之宝,他们当下的生态资源和奋斗精神,无不是千百万人自觉奉献和艰辛付出的结晶,无不是一代又一代人坚守和护卫的结果。仅就公民义务植树而言,很难见到哪个地方比右玉做得更实了——所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包有一片荒山,并限时绿起来;所有拿财政工资的人每年都捐献300元以上,用于植树造林。每年冬季,公务人员都以“镢头+窝头”“义务+觉悟”“实干+苦干”的劲头,竞相完成100个以上长宽深为80×80×100厘米的树窝,第二年春天植苗浇水,保证当年成活率达90%以上。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实行工程化、项目化植树造林,但右玉县172个行政村从未间断村民义务植树。右玉两个煤老板,把赚来的钱“比赛式”地投资家乡,建旅游景区、康养设施、国际马场、小杂粮生产基地等,助力右玉的绿水青山更快地变成金山银山。
几十年驻守在塞罕坝月亮山望海楼的瞭望员刘军、王娟夫妇,是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实地看望的护林代表。这些瞭望员每年9月15日至来年6月15日,长时间与世隔绝地在野外工作、生活。这种无怨无悔的坚守,正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不懈奋斗的缩影。
无论是右玉,还是塞罕坝,他们造林护林已成自觉的生活习惯,像爱护自己的眼睛、珍惜自己生命那样,想方设法地增添绿色、保护生态。
不为浮云遮望眼,生态优先计得失
在右玉、塞罕坝的发展历程中,也常有长远生态效益与眼前现实利益的博弈,但他们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笃定,守住了绿水青山。上个世纪80年代,在商品经济大潮的裹挟下,右玉办起了一批板材加工厂,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1/3,在赚钱与保树的矛盾中,县委坚决地关闭了木材加工厂。县委书记在全县大会上自我检讨,向全县人民致歉。右玉遍地有“小老杨”,40年左右树龄仅碗口粗、几米高,南方人觉得像“武大郎”,但右玉人尊称他们为右玉绿起来的先锋、功臣,呵护有加。
塞罕坝火了后,一些商家要与之合作,林场领导班子对有损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不仅不要到手的利益,还投资3000多万元,在林区道路两侧加装防护栏。
或许是建设绿水青山的艰辛,或许是与老百姓苦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情感,净化了建设者的灵魂,警醒着为官者的良心。良好的政治生态保障了自然生态的持续改善,改善的自然生态也印证着政治生态的长期向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