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首席记者 朱科
见习记者 杨帆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真抓实干推动争先进位。
7月23日,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审议了《中共襄阳市委常委会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共襄阳市委常委会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这次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两个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助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紧扣“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主题
《实施方案》紧扣“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这一主题,重点回答了“美丽襄阳怎么建设、绿色崛起如何实现”这个关键问题。
这是服从服务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党中央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崛起,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今年4月颁布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部、实现绿色崛起”。省委、省政府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进行了系统谋划、周密部署,为我们紧扣大局、服务大局提供了实践标杆。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我们要自觉在大局中找准定位、在大局中展现作为。市委提出建设美丽襄阳、实现绿色崛起,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是一致的,就是要引领全市上下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推动目标任务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
这是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从襄阳当前情况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最大的实际,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不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不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精、社会治理体系机制不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快则快。要充分发挥襄阳良好的区位条件、较好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效,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现实要求。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要求,襄阳要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市委坚持把“五城共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在《实施方案》中围绕六个发展定位明确了实践要求,按照两个时间节点细化了目标任务,并聚焦强化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八项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安排。《实施方案》对这些重大问题作出的整体部署,是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美丽襄阳、实现绿色崛起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六个发展定位”锚定方向
《实施方案》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具体,为“建设美丽襄阳、实现绿色崛起”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也为今后一个时期襄阳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任务。《实施方案》提出了“六个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平台,建设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升本地配套率,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功能完善的消费空间布局,建设中部地区具有引领力的消费中心;全面增强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建设中部地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示范区;发挥自贸片区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增强对接世界、服务全国、带动区域的能力,建设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筑牢生态屏障,厚植绿色优势,建设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
“八项举措”绘出具体路径
《实施方案》明确了强化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强大交通枢纽和市场枢纽、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改革深化拓展等8个方面工作举措,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细化了目标任务、找准了路径方法。
强化创新引领,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提出,要聚力打造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高水平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加快构建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提升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方案》提出,要培育壮大1个3000亿级、3个1000亿级、5个500亿级的“135”特色产业集群,推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尽快突破万亿。要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全国车联网先导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智能制造基地、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
强化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责任担当,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强调,要按照中期300万、远期500万的人口规模,优化提升“一心四城”空间布局,抓好岘山城市中央公园建设、襄水古水道生态修复、襄阳古城保护利用、庞公滨江生态商务区(EBD)建设、东津新区核心区建设、鱼梁洲生态绿心功能提升、“三江五岸”规划治理、城市快速路网建设、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等重大项目。明确县域经济五年发展目标,支持枣阳建设汉十经济走廊先进制造业名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市(县),宜城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南漳建设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保康建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谷城建设全省工业强县,老河口建设汉江流域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市,襄州建设中部地区产业融合、“四化同步”、绿色发展示范区。积极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产业同链、交通同网、民生同保、生态同治。
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打造现代农业强市。《实施方案》明确,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基”工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培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粮食、生猪、家禽、茶叶等十大重点产业链。以县为单位,抓好“一村一品、一县(镇)一业”建设,打造200个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村、10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强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弱项,推动水、电、气、网、物流等提档升级。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崛起的美丽襄阳。《实施方案》从加快生态屏障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等方面进行重点部署。强调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抓好汉江十年禁渔工作。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守护好襄阳的“一片蓝天、一江碧水、一方净土”。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让美丽襄阳、绿色崛起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构建强大交通枢纽和市场枢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方案》提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构建“铁、水、公、空”立体交通体系,织密干线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争创一类航空口岸,加快建设襄阳新港。创新消费场景供给,集聚高端消费资源,大力发展购物消费、餐饮消费、旅游消费,加快培育教育消费、医养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标准建设襄阳自贸片区和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拓展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培育壮大外向型经济。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实施方案》强调,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教育、医保、社保、生育、养老等民生问题。持续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健康襄阳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坚决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
推动改革深化拓展,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实施方案》强调,要加快“两张网”建设,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和城市治理水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
《实施方案》速览
发展定位
“一个主题”
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五项任务”
推进“五城共建”,把襄阳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六个定位”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平台,建设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升本地配套率,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功能完善的消费空间布局,建设中部地区具有引领力的消费中心。
全面增强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建设中部地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示范区。
发挥自贸片区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增强对接世界、服务全国、带动区域的能力,建设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筑牢生态屏障,厚植绿色优势,建设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
主要目标
2025年
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之城;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高质量发展走在中部城市前列;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美丽襄阳、绿色崛起成为襄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2035年
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共同富裕取得显著成效,在中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八项举措
强化创新引领,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强化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责任担当,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崛起的美丽襄阳。
构建强大交通枢纽和市场枢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推动改革深化拓展,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