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攀 张廉 刘佳城
自我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实施以来,襄阳市农科院紧紧围绕全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锁定全市重点农业产业核心需求,找准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开展科研攻关,遴选科技专家组建技术专班,在新品种引育、新技术研发、新模式推广、产业链延伸等四个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源头创新
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
品种是农业的芯片,是产业链发展的基础。市农科院聚焦种业创新,从产业链源头加强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2021年6月10日,我市小麦产业收到了来自农业农村部的一条喜讯:襄阳市农科院培育的襄麦46通过了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据悉,我市小麦产业在收获时期易遭受连阴雨影响,造成“仓门灾”。市农科院针对本地区小麦穗发芽灾害频繁、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匮乏的问题开展专项攻关,通过对小麦种子的品种改良攻关,研制出我省近20年来首个通过国审的小麦新品种襄麦46,让襄阳的小麦种子拥有了矮秆抗倒伏、广适、高产、高抗穗发芽等诸多优点。
市农科院还培育了适合加工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襄麦32和襄麦DH518,优质、稳产、高效中稻新品种襄两优386;筛选引进了突破性黑米品种“华墨香”,“兆优5455”等10个迟熟中籼新品种,“春两优华占”等12个早熟中籼品种,以及适宜在襄阳大面积种植推广的“中油杂19”“华油杂62”等油菜新品种;引进的优质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中花28”“花育963”“中花215”在襄州区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1.1万亩。
市农科院通过育种创新实现了品种的多元化供给,为产业链后续产品开发以及强链、补链、延链打下了坚实的种业基础。
加强关键技术创新
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
市农科院专家团队聚焦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实现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突破。为解决我市优质高筋、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培育“卡脖子”关键技术,市农科院联合省农科院、湖北扶轮农业公司等单位,开展了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鄂北地区优质高筋小麦品种选育与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今年5月27日,市农科院邀请省内外知名小麦专家,在古驿镇高王庄村的百亩核心示范片开展实打实测,亩产量达到608.96公斤。这是继去年夏收以来,我市小麦高产攻关再次突破600公斤,继续保持全省最高纪录。
为实现本地玉米产业提档升级,市农科院玉米团队与湖北田管家农业公司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在我市率先开展高产稳产国审玉米新品种“黄金粮MY73”试验种植工作,证实了其抗病性强、丰产性突出等优秀特性。8月21日,市农科院和湖北田管家农业公司邀请有关专家,在宜城市王集镇方阁村对高产玉米新品种“黄金粮MY73”进行籽粒实收测产,亩产达到1976.5斤。目前,该品种已在襄阳市示范种植3万余亩。
市农科院还针对高产种植技术进行集中攻关,确保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双丰收”。羊肚菌作为食用菌方面的一个新兴产品,价值较高,但在我市始终存在栽培产量不稳定等问题。为此,市农科院与市农技推广中心联合开展羊肚菌引种试验与高产技术攻关,首创遮阳网下搭小拱棚的种植模式及沙土地种植羊肚菌等高产种植方法。在今年羊肚菌高产示范专家组测产中,羊肚菌亩平均产量达661.75公斤,创下了襄阳地区羊肚菌亩产最高纪录,亩平净利润达3万元,为羊肚菌种植户提供了增产增收的有力抓手。
加强模式创新
增添产业链发展新动能
随着种子质量与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市农科院专家团队常态化开展提炼总结,摸索出一系列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的“襄阳模式”。
在襄州区当地的花生种植区,雷玉红成立的“金立丰”花生专业合作社以市农科院研发的花生垄作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为载体,实现了花生种植生产的跨越式前进。
与传统花生种植相比,起垄花生栽培模式具有机械化程度高、大幅增产稳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单位面积效益等优点。“该模式实现了花生种、管、收的机械化和科技化的融合,亩平节约成本200元以上,比传统平作种植花生增产150公斤,亩平增收800余元。”雷玉红说。
市农科院还将科研试验基地搬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通过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依托“科研+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促使全市新增花生专业合作社8个,推动全市25个乡镇示范推广花生起垄高效种植模式,托管技术服务用户1235户,实现2000多名农民就近就业。
市农科院在襄州区张家集镇韩集村马铃薯示范片推广了双膜覆盖、脱毒种薯、机械化播种一体化、设施环境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在4月29日召开的设施马铃薯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现场测产验收会上,经专家组实地测产,马铃薯亩产达到2553.85公斤,亩均可节约人工成本400余元。
市农科院还结合襄阳农业生产实际,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梳理归纳,筛选确定了鄂北稻—麦全程机械化周年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稻—菇生态循环、甘薯—西瓜套种、马铃薯双模覆盖、蔬菜水肥一体化等10余项农业可持续发展高效模式,并开展试验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农旅融合创新
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市农科院在强化农业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的同时,通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旅融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延伸。
在襄州区峪山镇、保康县马良镇,市农科院大力推广油菜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充分开发油菜多功能特性,实现油菜薹采摘上市,并卖到广东等沿海地区,提升油菜种植产业的附加值。
南漳县巡检镇及樊城区牛首镇在市农科院的帮助与指导下,引进种植彩色油菜,打造“巡检油菜小镇”和“一号旅游公路”等农旅项目。这些项目现已成为我市有名的网红打卡地,深受市民喜爱。
在南漳周湾茶叶加工场,市农科院专家连续3个月开展30余次加工对比试验,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加工技术规程,并在20余家企业进行示范应用,完成了标准样的加工制作。同时,市农科院茶叶团队帮助湖北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从云南、广东、浙江、陕西等地引进茶树新品种24个,规划建设“百茶园”,打造种植、生产、旅游、观光一体的“茶旅融合”发展模式。
如今,一张促进乡村振兴、辅助农企发展的科技网已经徐徐展开,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智力支持。
未来,市农科院将持续聚焦目标、不断细化措施、始终聚力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以科技力量全方位服务我市农业产业链发展,奋力实现全市“十四五”开局之年目标任务,为扎实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作出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