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庞成庆 肖登兵
全媒体记者 韩洁 黄可
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出台《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脱贫地区产业要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
围绕“从有到优”这一目标,《意见》确定了哪些重点任务?制定了哪些主要措施?近日,记者采访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
坚持因地制宜
找准优势主导产业
《意见》坚持因地制宜,按照“资源化明产业、市场化选产业、融合化育产业、品牌化强产业”思路,明确了“加强规划引领”“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等重点任务,为各地发挥优势、找准优势主导产业提供了支撑。
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脱贫地区聚集,逐步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分明、功能有效衔接的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产镇融合、产村一体。坚持脱贫村和非贫困村、脱贫户和非贫困户一体规划、协同推进,打造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集群。
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以县为单位,抓好“一村一品、一县(镇)一业”建设,实行县(市、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打造一批产业突出的专业村,培育一批“产品特而优、业态融而新、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种养业,建成一批绿色有机标准化基地,发掘一批优异种质资源,提纯复壮一批地方特色品种,自主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品种,推出一批绿色有机生产模式。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粮食等十大重点产业链,着力在脱贫地区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动脱贫地区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建设一批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推进脱贫地区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优化县域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中心、物流基地布局,引导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脱贫村。支持脱贫地区建设田头市场、农产品产地冷藏储鲜设备,布局一批区域性冷链物流骨干节点,深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拓展农业功能价值。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
打造知名产品品牌。支持脱贫地区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
推动产业园区化发展。每个脱贫县选择1—2个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县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一业一园”格局。优先支持有条件的脱贫县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
强化政策帮扶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意见》明确,要保持产业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由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向支持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农户普遍受益转变,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拓展转变。
强化财政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并逐年提高资金占比。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向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倾斜。
改善产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协调推动实施村庄道路、产业道路、农村供水安全、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乡村物流体系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统筹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
创新金融服务。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发展特色产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脱贫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提供信贷支持。
完善用地政策。结合脱贫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用地规模和计划指标,优化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支持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项目管理。建立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库。每个脱贫县重点选择2—3个特色主导产业,突出基地建设等全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谋划储备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并纳入项目库。
做强服务支撑
提高供给适应性
《意见》要求,要健全产销衔接机制、技术服务机制、联农带农机制、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做强产业发展服务支撑,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产业的竞争力。
健全产销衔接机制。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支持脱贫地区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引导流通主体与生产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打造产销共同体。大力实施消费帮扶,优化实施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政策。依托公路、铁路、港口客运场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开展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共同行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
健全技术服务机制。继续组织产业技术专家在脱贫县开展下乡服务,在脱贫县全面实施农技推广特聘计划。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机作业、农资供应、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和“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加强脱贫户和小农户技术培训。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在脱贫地区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创建活动。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引导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到脱贫地区投资兴业,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乡土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
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把产业发展作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对产业发展困难的脱贫户、边缘户开展针对性帮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