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襄阳美味香飘四海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 黄可 韩洁

通讯员 章治国 李齐

今年以来,襄阳国际旅游茶城项目正处于紧张的建设之中,相关招商工作捷报频传——在第23届武汉茶博会上,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100多个原产地的500多家知名茶企相继表达了合作意向。

据介绍,襄阳国际旅游茶城是以原产区茶叶交易为特色的全国大型专业市场,集茶品牌展示、茶产品交易、茶旅游购物、茶文化休闲、茶电商文创、茶技艺培训、茶冷链配送等功能于一体,是全市着眼“三农”领域补链延链强链推出的重大项目之一。“近年来,全市坚持以品牌统领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把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作为补链延链强链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支持新业态发展,让襄阳美味香飘四海。”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实施双品牌战略,引领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唐宋以来,襄阳茶就成为全国五大名茶之一,而襄阳也是茶叶国内外贸易的重要节点。形成于17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也被称为“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路,襄阳以“川陕咽喉,七省通衢”的优势,成为“万里茶道”的水陆转运中枢……经过专家学者科学严谨的考证,襄阳茶叶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得以生动展现出来,引来无数消费者的关注,增强了襄阳茶企的信心。

今年,汉家刘氏茶已着手调整包装设计,凸显襄阳高香茶公共品牌。“大力发掘历史人文积淀,将帮助企业更好开展推介,提升品牌价值。尤其是对于‘万里茶道’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俄罗斯市场的潜力。”该公司负责人说,新调整的包装上,襄阳高香茶公共品牌非常醒目。

有别于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采用的以龙头企业主导公共品牌建设的模式,襄阳高香茶公共品牌作为后发者,以“政府主导、协会运作、企业参与”为原则,采用了“公共品牌+企业自有品牌”的运作模式,既可形成合力,又不失局部特色,走出了一条公共品牌建设的新路子。“现在,得益于公用品牌文化建设的良好成绩,汉家刘氏茶等一批大企业已经加入进来。预计,今年将有40多个企业加入到襄阳高香茶公共品牌中。”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在一个饱含文化、历史积淀的公用品牌之下,企业讲自有品牌故事一定会更生动,加入公共品牌的愿望自然更强,进而为公共品牌成长带来强劲的内生动力。发掘历史文化积淀,做强公共品牌,“政府引导”这一原则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恰到好处,为襄阳茶产业的发展添上了点睛之笔。

襄阳高香茶公共品牌建设成绩斐然,是全市结合地方实际,深入实施“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市级品牌+县级品牌”双品牌战略的案例之一。据介绍,围绕双品牌战略,全市重点打造中国有机谷、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江清水虾等5个市级农产品品牌和枣阳皇桃、宜城松花皮蛋、流水西瓜、南漳香菇、保康核桃、石花霸王醉、汉水梨桃、卧龙锅巴、襄阳大头菜、襄阳山药、万禾源豆奶等县级品牌,助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牛肉面是襄阳的一张美食名片。市农业农村局把襄阳牛肉面走出去发展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对外出开店农民进行免费培训,提供小额贷款,开展驻点服务,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公司带动、商会引路、协会服务的走出去新模式,持续加大品牌宣传、技术培训和配套服务力度,调动农民外出经营牛肉面馆的积极性。襄阳牛肉面已成功注册集体商标,入选2019年“十大荆楚名菜”,跻身网评“中国新十大名面”之列,外地开店蔚然成风,上下游产业主体蓬勃发展,全市新增上游豆腐、豆芽、牛肉、牛杂、牛油等食材企业和下游即食食品企业30多家。

品牌建设,让更多襄阳优质、绿色、高端的农产品走上更多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

打造中国有机谷,树立生态农业标杆

生态、绿色、循环、低碳……在群山绵延、阡陌纵横的“中国有机谷”,一种全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正加速形成,一张崭新的“襄阳名片”展现在世人面前。

南漳县板桥镇竹坪村上膳源有机农场生产的18个品种的果蔬都获得了有机认证,产品远销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湖北上膳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李焕民告诉记者:“生产执行严格的标准与规范,不施用化肥、农药是其中的一部分,再加上‘中国有机谷’优越的生态环境,我们的产品顺利通过了有机认证,从而身价倍增。”

倾力打造生态之谷、产业之谷、创新之谷、幸福之谷,让“生态襄阳,有机厨房”品牌享誉四方……2014年起,襄阳市就把“中国有机谷”建设作为市级发展战略,重点实施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有机标准建设、三产融合和有机谷+互联网“五大工程”,在南漳、保康、谷城三个山区县和老河口市发展有机、绿色基地面积100万亩。

对于绿色生态有机的极致追求,让“中国有机谷”成为生态农业的标杆,焕发蓬勃的生机,一大批实力强、潜力大的项目先后在这里投产。南漳县以华茂粮油公司为龙头,建设有机水稻生产基地2.8万亩,以亮全兄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建设了350万袋有机食用菌基地;谷城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一条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保康丰源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肥料,获得有机生产投入品评估证明证书。

“企业用心做产品,政府用心造环境,始终把有机认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在手上,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目前,“中国有机谷”区域有机证书达到196个,新增认证面积3.6万亩。

搭乘“互联网+”快车

加速三产融合发展

酒香还要常吆喝。我市以精心做好“互联网+”这篇大文章为切口,深化三产融合,创造和培育了一大批帮助农民增收的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

为推动“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各地探索出不同的电商助农新路径、新模式。

针对不同的人群,谷城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培养新型电商大军。从各村(社区)的留守妇女、残疾人、贫困群体中,选拔有一定基础的人员,采取一定的“免、补”激励机制,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在谷城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集中培训;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特征,安排工作人员到综合服务站点,进行一对一培训;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通过网络教学,开展远程互动基本操作培训。

保康县组织专门团队,通过加快产品上架审核、协助物流保障、专项服务采购单位等方式加强产销对接,开设“扶贫832平台”保康专区,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截至目前,“扶贫832平台”保康专区已完成与全县10余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对接和上线工作,汾清河葛根粉(茶)、佰蒂蓝莓干、圭萃园核桃油、楚燕黑木耳、绿珍葛根香锅巴、沮河香菇等30余款产品对接全国政府采购大市场,让保康的农副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好。

目前,全市已创建3个国家级、4个省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在线上销售的农副产品超过800种,年销售额超60亿元,其中本土电商企业淘大集今年交易额已突破4亿元。

同时,在推动农旅融合发展领域,全市共打造休闲农业观光点1200多个,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年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农业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