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随着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负面清单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在全国影响力的扩大,各地把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以求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2014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重点开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制度规则”的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同年7月,襄阳市委、市政府成立先行先试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并决定在高新区兴办改革试点,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襄阳市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兴办试点

探索经验

襄阳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学习先进改革经验,回襄后迅速组建改革专班,通过调研论证,在襄阳高新区组建行政审批局,采取“政府授权、部门委托”的方式,将全市

18个部门的114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其中市级审批事项90项,区级审批事项24项),以及高新区区直行政审批职能全部集中到该局,另有国土、规划、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实行派驻,实行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结。改革后,行政审批局在高新区内行使市级和区级以及部分下放的省级行政审批权限,目录内审批事项集中办结,所有审批事项使用襄阳高新区管委会行政审批专用章,真正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实现了部门审批职权实质性集中。

襄阳高新区行政审批局推行行政审批“三零”服务机制。一是审批“零障碍”。试行承诺审批,建立“企业承诺、先批后审、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实行联合审批,在企业注册、项目建设审批上建立“一窗受理、全程代办、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机制。二是办理“零收费”。对经认定的负面清单以外工业项目在投资建设过程中,凡涉及政府收取的行政规费一概免收。三是服务“零距离”。从注册、审批、开工、建设、投产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零距离”服务,推行重点项目领导包保制、项目秘书服务制,推出全程帮办。“三零”服务机制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提升了服务水平,降低了办事成本,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经过一年左右运行,襄阳高新区行政审批局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成为襄阳市行政审批改革的一面旗帜,为全市面上推开创造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统一部署

全市推开

市委、市政府根据高新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市部署行政审批改革工作。2015年5月31日,襄阳市行政审批局揭牌。

新的行政审批局承担市直20个部门145项审批职能,把原来分散在市直20个部门的多个审批科室精简为市行政审批局6个审批科室,从事审批的人员从216人减少到32人,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所辖9个县(市、区)迅速启动相关工作,调配得力干部组建行政审批局。短短半年内,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全域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的地市,改革创新的深度与广度走在全国前列。

精简审批流程。2015年至2016年,襄阳市行政审批局按照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完善以“相对集中、审管分离、并联高效、阳光公开”为特色的“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取消和调整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市民办理事项由原来跑多个部门、交多套资料、盖多枚印章,变为只跑一个窗口、交一套资料、盖一枚印章即可办结。按照“受理—审核—办结”三个基本环节,对145项审批事项的办事环节逐项进行优化,并明确每个环节的办理时限,共减少各类申请材料112种,取消58项前置审批和中介服务事项,80%以上的审批事项实现当天交件、当天办结。审批流程的精简带来了便捷高效,也成为襄阳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其中,通过探索集群注册、一址多照、同城通办等市场化工商登记模式,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4月,襄阳市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工作及时到位、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的市、县(市、区)”。

推出网上“政务超市”。2016年,在原有“四个大厅、两个平台”的基础上,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完成行政审批工作平台、网上办事大厅、政务服务事项在线管理平台的升级改造工作,推进权力事项集中进驻、网上服务集中提供、政务信息集中公开、数据资源集中共享。推出电脑客户端、手机移动端、微信公众端为载体的网上办事平台,打造随时随地服务的在线网上“政务超市”。实行办事指南二维码管理,对540项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事项印制标准化办事指南,市民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办事流程。

构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2016年,襄阳市按照组织机构规范化、名称标准化、选址合理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基本设施标准化的要求,推动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向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延伸,在城区25个街道办和社区开展政务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试点工作,打造咨询“一点通”、办事“一站通”、服务“零距离”、监督“全天候”的政务服务平台;在乡镇统筹利用现有办公场地和设施,在全市109个乡镇(街道)建立

105个便民服务大厅等,逐步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

纵深推进

效能彰显

加快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2017年9月,襄阳市出台了《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政审批”工作实施方案》,利用“华为云”将南漳县行政审批工作平台整合进襄阳市级行政审批工作平台,以南漳为试点探索“一张网”建设,将“七站八所”的政务服务事项拓展到镇级便民服务大厅,并延伸到村(社区)。截至当年12月底,九集镇、武安镇等7个镇(区)基层平台建设完成,镇级便民服务平台覆盖率65%;依托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推进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建设,村级平台覆盖率95%。同年12月26日,襄阳市作为湖北省“一网覆盖、一次办好”政务服务网正式运行的唯一一家地市,网上业务办理正式运行工作。

2018年以后,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将湖北政务服务“一张网”作为群众网上办理审批事项的统一入口。截至2019年12月底,襄阳市“一张网”注册用户达176万人,占本地常住人口比例位居全省第一。

“多证合一”

提速扩容

2017年,襄阳市下发《关于调整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通知》等,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调整审批事项。同年8月,湖北帝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襄阳市政务服务中心领取了襄阳市首张“二十七证合一”营业执照。“二十七证合一”营业执照是在原企业“五证合一”、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的基础上,将现行由相关职能部门办理的涉及企业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多证合一”将以往申请人多头跑路、重复提交材料、逐个窗口审批的模式转变为“内部流转,一站办理”。此举可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主体创设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新力。2018年,襄阳市按照能减尽减、能合尽合的原则,实行“47证合一、87证联办”。2019年,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加快推进受办分离业务模式,实现综合服务窗口“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站式”发证。“多证合一”升级到“49证合一、92证联办”。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代码,实现“一照一码”走天下。

2017年10月,襄阳市在湖北省率先推出行政审批“只跑一次”改革,市行政审批局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只跑一次”事项目录的通知》,公布第一批包括医师执业注册、排污许可证申请等81项行政审批“只跑一次”事项,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申请材料齐全的情况下,从申请到办结只用跑一次。2018年5月,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印发《襄阳市行政审批局2018年“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向社会公布196项行政审批事项、164项市政务服务中心派驻窗口事项作为“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2019年12月底,市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实体大厅比率达到100%,实现“应进必进”。同年12月30日,襄阳市市民服务中心启用,在服务企业和群众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襄阳市行政审批局推行自助服务“全天办”,建设24小时自助服务区,形成24小时查询、业务申办、取件的全链条一体化自助模式。

(执笔:丁华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