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畴沃野奏欢歌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黄可 韩洁

通讯员 章治国 李齐

宜城的流水西瓜、枣阳的新市皇桃,还有红透大江南北的小龙虾……炎炎夏日,“襄阳好味道”远播四方,为大家送去了阵阵清凉与畅快。

从传统农业大市阔步迈向现代农业强市,“舌尖上的襄阳”愈加精彩、精致,浓缩了襄阳各级深耕农业供给侧改革、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大奋斗场景。据介绍,近年来,全市在稳定百亿斤粮食产能的基础上,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全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力以赴补链延链强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将重点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一村一品”推进、科技支撑、中国有机谷建设、品牌培育提升五个方面来延长壮大农业产业链条,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成势见效,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使农产品加工产值翻一番,突破3000亿元。

推进龙头引领工程,壮大农业产业骨干力量

走进正大食品(襄阳)酱卤制品生产线,阵阵鲜香扑鼻而来。在这里,卤肉经过全智能称重、卤制、包装、码垛等环节及自动化立体物流后,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

该条生产线的建成,补齐了公司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补全了产业链,使正大食品(襄阳)200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全智能化生产、全过程可追溯、全资源可循环,成为全国第一条涵盖育种、种植、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的百亿级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围绕培育领军型龙头企业,扶精做优小微企业,补齐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不长等短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牵引力。

建好载体培育龙头。依据襄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米面、食用油、肉食品、纺织品、蔬菜、水果等重点产业,规划建设特色鲜明、集聚度高、功能完善、设施健全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目前,襄州区、老河口市、宜城市三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跻身“国家队”,襄州区、老河口市、谷城县、宜城市、枣阳市5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认定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

创优环境壮大龙头。开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产量、产能、科技、品牌、法人治理能力“六大提升”行动。2020年,共引进5亿元以上重点农业项目18个,实际投资499.24亿元;产值过1亿元、10亿元、3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3家、6家、1家。

用活平台高扬龙头。抓住各类展会的机会,积极推介襄阳农业,强化襄阳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成功举办第六届汉江流域农博会,吸引汉江流域3省15个地市48个县市区,以及北京、福建等10个省市,共700多家企业参展,现场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3.96亿元。

截至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41家,其中国家级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158亿元,年主营收入达605亿元,年缴纳税收8.5亿元。

全域布局“一村一品”,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真是想不到产量这么高,已经收了900多斤,收入1000多元。”日前,在老河口市张集镇何岗村五组宋仕敏的地里,一朵朵大球盖菇长势喜人。

大球盖菇是国际菌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菌菇之一。何岗村充分利用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以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村民参与菌菇种植管理,为村民增收拓宽渠道。

目前,大球盖菇正在张集镇以“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通过从种到收的“一站式”服务,有效带动农户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张集镇发展大球盖菇,只是全市推动“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主导产业为依托,聚焦产业链延长、供应链优化、价值链提升,积极推动先进要素集聚、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打造“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加快形成村际、镇间、县域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格局,以切实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点状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

精巧布局“一村一品”。按照“政府规划、农民自愿、市场运作”原则,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引领带动,鼓励各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以“品”带业,以“业”致富。

精心培育产业强镇。大力支持乡镇发挥上联城市、下接乡村的纽带作用,聚焦一个农业主导产业,加快产城融合、产村融合发展,打造综合服务功能强、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融合综合体。目前,已培育流水西瓜、店垭茶叶、马桥中药材、石花花卉、新市皇桃、刘猴葛根、卧龙山药、欧庙麦冬、龙王虾稻等十多个特色产业强镇,今年,全市已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

精准打造产业集群。以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导向,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为粮食、生猪、茶叶、蔬菜、油料、家禽、林果、现代种业、特色淡水产品、中药材等十大农业重点产业建立了“四大家”领导联系包保链长制,实行“八个一”工作推进机制,着力打造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

目前,全市生猪年出栏450万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禽类存栏6110万羽,食用菌(鲜品)年总产25万吨,有机认证基地29万亩,油料基地185万亩,蔬菜基地60万亩,水果基地50万亩,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推进科技创新,筑牢农业产业支撑体系

襄阳北部地区,地势开阔,非常适合马铃薯规模种植。过去,这里的马铃薯亩产量在2500斤左右,而现在亩产5000斤以上已经很常见了。带来这一变化的,是襄阳市农科院王四清团队。王四清介绍:“经过5年努力,我们筛选出‘种薯5号’等适合襄阳种植的新品种,并成功引导农民采用‘垄作’‘双膜栽培’等先进生产方式,推动马铃薯的产量不断提高。”

因为科技创新而获得巨大改变的,不只有马铃薯。近年来,襄阳在农业科技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小麦“鄂麦15”选育取得成功,填补了湖北省专用小麦品种的空白;长豇豆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个高油酸花生品种在襄阳种植成功……

近年来,全市紧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与科技对接,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农业装备与技术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外引内培强队伍。着眼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依托隆中人才计划,加大农业农村领域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专业人才。深入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推行“送教下乡”“定向培养”“半农半读”等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聚焦应用抓转化。谋划组建十二大产业专家团队,探索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推广新模式,着力完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机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链。

夯实基础上设备。农机装备总动力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07万千瓦以上,建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636个,建成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5家,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22家。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老河口市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