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杨洋
让行业专家成为“科学教师”,让智能产品变成科普教具,把科技企业打造成科普阵地……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着力解决科普资源相对分散、高质量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打造“共商、共享、共赢”的科普平台。
吸纳专业人才
让科学“声”入人心
科技工作者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学普及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分属不同学科、专业技术门类的科技工作者和基层科普需求结合起来,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激励和引导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
今年7月,由湖北省科技厅主办、襄阳市科技局承办的2021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第三赛区初赛在襄阳举办。来自我市医疗、农业、企业等领域的28名专业人才化身“科学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知识,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科学教师”如何把科学知识准确生动地传递给观众,让他们对科学产生立体、愉悦的认知?“既接地气,也讲‘诗和远方’。”市规划展览馆讲解接待部部长郑梦雪说,科普讲解员除了具备音色圆润、吐字清晰、台风稳健等演讲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因人而异,做到“百变讲解”,这样才能让科学“声”入人心。
在2021年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决赛中,郑梦雪通过引用《觉醒年代》中的一些元素和“爆款”“yyds”等网络词汇,将深奥晦涩的水环境专业检测报告诠释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引发观众共鸣,最终荣获一等奖。
在此次大赛中,襄阳市气象局的王琳悦荣获二等奖,襄阳市口腔医院的李倩、襄阳市科技馆的王学波荣获三等奖。
拓展科普阵地
把科技资源变成科普素材
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扩大科技资源应用范围、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自身科普资源,建立科研成果和产品展示平台,将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优质科普资源。
8月20日,市科协联合市教育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七一三厂举行“2020—2022年度襄阳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据悉,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七一三厂是拥有51年历史的航空发动机修理企业,2019年在谷城厂区建设航空知识培训馆。按照规划,未来两年,该厂将通过建设航空器模拟飞行体验区、开发精品课程、举办市级航空航天综合知识竞赛等方式,营造热爱科学、热爱航空航天氛围。
除在有条件的单位建立科普教育基地,我市还充分挖掘科技场馆的综合服务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8月9日,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向襄阳市科技馆新馆捐赠了一辆第七代天籁汽车,用于该馆“活力襄阳”展厅“车行天下”展项。未来,市科技馆将通过立体拆解的静态展示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汽车的各个部分进行分解展示,从而让观众清楚地了解汽车的结构及特点。
市科技馆馆长王琰璘表示,市科技馆新馆的“活力襄阳”展厅包括新能源汽车及交通产业、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军转民应用四大板块,旨在让市民了解襄阳的科研制造水平,为襄阳企业提供一个展示创新产品、前沿技术、企业文化和科研成果的平台。
构建科普联盟
促进区域科技资源共享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并明确要求襄阳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对“襄十随神”城市群的牵引作用。
市科协充分利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的优势,积极与汉江生态经济带以及周边的省、市科协组织开展合作交流。
日前,经四地政府同意,襄阳市科协、十堰市科协、随州市科协、神农架林区科协决定联合发起成立“襄十随神”城市群科普科创联盟。目前,该联盟正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徽标。
据悉,该联盟是由本区域内具有独立法律主体地位的科协组织、从事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的单位、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科技类社会组织等自愿结成的科普科创联合体,以资源共享、工作联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调发展为宗旨,致力于推进科学技术普及、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努力建设成为区域科普科创工作交流互鉴、推广运用、技术合作、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未来,联盟成员将根据“襄十随神”城市群地域特征和工作需要,制定覆盖本区域的汉江流域生态保护、防灾减灾、流行病和地方病防治、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科普宣传活动方案,进一步扩大科普教育覆盖面。同时,通过定期收集、汇总区域内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资源和科技需求,为联盟成员单位寻求合作和科技服务提供便利途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