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楚
全媒体记者 杨洋
实习生 王佳妮
自2018年起,市科技馆在暑期推出“酷学酷玩”公益课堂,旨在让小学员们拓宽视野,学习和了解当前科技发展情况,让学员们在轻松的游玩中,把科学知识融入生活之中。经过4年的发展,“酷学酷玩”公益课堂已经成为市科技馆众多青少年科普活动中的金字招牌。
设置酷的课程培养科普小达人
2018年,首期暑期“酷学酷玩”公益课堂开设了积木机器人、创意机器人、少儿食育课堂、小小摄影师4门课程。在机器人课堂上,孩子们动手搭建各类机器人,学习编程知识;在少儿食育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健康营养知识、餐桌礼仪文化,动手制作营养创意美食;在小小摄影师课堂上,孩子们学习手机拍摄技巧、参加户外采拍,以前用来打游戏的手机变成创作艺术作品的工具。
丰富有趣的活动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认可。
市科技馆馆长王琰璘说,作为传统教育机制外的必要拓展和有益补充,“酷学酷玩”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积极探索。
每门课程之后,市科技馆都会收集孩子和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让“酷学酷玩”课堂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科普小达人。
2019年,公益课堂新增3D小创客课程,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3D打印世界,认识3DOne绘图,学会绘制简单的基本实体,包括六面体、球体、圆柱体等。孩子们还应用所学的知识绘制了积木塔和个性齿轮。2020年,公益课堂又新增“魔方训练营”,采用三阶魔方进行教学,训练孩子们的手、眼、心、脑协调能力,丰富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增强孩子们的记忆力、观察力和专注力。
邀请专业老师
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制作的助听器就是运用了晶体管的放大原理。”在今年“酷学酷玩”电子制作课堂上,电子制作老师熊坚耐心地指导学生们制作助听器。熊坚1993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从事有线、无线通信设备维护工作30余年。熊坚说:“在课堂上,我们会教学生们制作助听器、心形灯、模拟机器人等,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记者注意到,为了增强公益课堂的学习效果,市科技馆邀请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机构或企业的专业人士担任主讲教师。魔方老师赵云光从事魔方教育5年,独创了各种魔方故事法,让幼儿及以上孩子能学会各种不同种类的魔方。积木机器人教师丛丕群是襄阳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教学基地)教师,从事机器人编程教学工作3年,教学风格诙谐幽默,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孩子们打开通往科技的大门。
今年,“酷学酷玩”公益课堂新增的“神奇的剪纸”课邀请的是省级非遗剪纸艺术优秀传承人李秀玲。李秀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剪纸技法的同时,了解革命历史故事,接受红色教育。李秀玲说,她之前在老年大学教课,此次给孩子们教课就要用适合孩子们的方式、方法,真正实现学生个人能力全面提升。
通过有趣的方式
传播实用的知识
2020年12月23日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结果显示,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专家分析,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不平衡是导致个体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
考虑到食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市科技馆在“酷学酷玩”公益课堂的课程设计中,把少儿食育课确定为每年必开的课程。“食育,就是健康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市营养学会秘书长李贝西介绍,在课堂上,她通过教孩子们设计美味便当、制作果蔬拼盘、搭配五彩食物造型等,提高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和操作能力。
李贝西说,课程围绕“食之安、食之养、食之礼”等内容开展主题教育,将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礼仪、科学享受美食与课程相结合,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从安全到营养、从传统到现代、从大自然到虚拟空间、从理论到实践,帮助孩子们了解食物营养知识,学习餐桌文化礼仪,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采取合适的方式
实现广泛的传播
据了解,为保证教学效果,结合疫情防控要求,“酷学酷玩”公益课堂每门课程的人数控制在20至30人。市科技馆青少部部长王诣说,课程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往往不到两天,就报满了。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市科技馆在开设线下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线上课程,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受益。
市科技馆在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播放学生营养与健康科普微视频(每期1分钟左右),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播营养健康科普知识,推广合理膳食理念,提高校园营养餐知晓率。
市科技馆还对少儿食育、神奇的剪纸、电子制作等3门课程进行全程录制,剪辑后形成每节课约30分钟的课程视频,共计18节课,并在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播放,实现线上线下共通,扩大暑期活动影响力。
王琰璘表示,今年以来,市科技馆把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全域科普工作机制,推动科普工作转型升级。其中,开展线上科普活动,聚焦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高,推动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普的新需求、新期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