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彭舰 邱灵莎
见习记者 秦小芳 杨帆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让老干部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才有可期的未来。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襄阳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深入开展“我为老同志办实事”活动,想老干部之所想、解老干部之所忧、办老干部之所需,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切实增强广大老干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老有所依”,用心服务解生活后顾之忧
7月7日,91岁的离休干部吕慧来到市中心医院就医,向导诊人员出示离休干部优诊卡后,受到专门的医护人员热情接待,并享受到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取药服务。“老干部就医‘绿色通道’,解决了我们老同志看病挤、候诊时间长等问题,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方便,我要好好感谢党的关心照顾!”吕慧向陪同人员说道。
这是市委老干部局针对老干部看病就医不便等实际问题,出台的帮扶措施。除此之外,还有扩大离休干部门诊就医范围、适当延长慢性病处方有效期、优化老干部体检项目、优化医药费报销程序……在老同志就医问题上,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务实、有针对性,打通了老同志便捷就医“最后一公里”。“老干部们年岁较高,日常生活有诸多不便,更需要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日常工作中,市委老干部局把个性化、亲情化、精准化作为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第一标准,坚持重大节日必访、老干部患病或住院必访、老干部遇有意外和特殊困难必访。
目前,市委老干部局开通了“5211·情暖夕阳”助老服务、“敲门行动”、老同志互助帮扶等途径,培育了“笑颜义工”等志愿服务品牌,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把精准服务和暖心关怀实实在在地送到老干部的心坎里、生活中。
满足“老有所乐”,建好阵地丰富精神生活
随着广大老干部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老年大学“一座难求”、老年教育资源短缺成为老干部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我2015年从原广播电视大学退休,曾从事电话教学和设备维修工作,自认为有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然而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使我感受到了落伍。”老干部姚曙光感叹道。
为帮助老干部跨越“数字鸿沟”,市委老干部局以各级老年大学为阵地,开设智能手机使用、计算机操作等课程,切实解决老同志上网难的问题。“退休5年后,我报名参加了市老年大学计算机系智能手机的学习,掌握了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基本运用,如微信聊天、网上购物、就医挂号、地图导航等。”姚曙光指着手机中的应用高兴地说道。
不仅如此,老年大学还有合唱、乐器、书法、舞蹈等多种课程,还可以进行线上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老同志的日常生活。“早起上课”“网上抢课”也成了老同志经常聊的话题。
目前,全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积极建设学习阵地,把老年大学办到了老同志家门口。市县两级老年大学建设已全部达标,乡镇等基层老干部活动室建设覆盖率逐步扩大,樊城区10个镇办老年学校全部开学,82个村(社区)老年学习点挂牌。
支持“老有所为”,让老同志继续发挥余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广大老干部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继续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的愿望依然强烈。”市委老干局四级调研员袁涛介绍,该局动员和组织退休党员干部“进农村、进两新组织、进社区”担任党建指导员,助力经济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
退休老干部孙仁贵便是党建指导员之一。从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退休之后,他义无反顾来到南漳县贫困村——孙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
在驻村工作中,孙仁贵带领扶贫工作队办实事、解难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使得孙山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称赞,被评为“湖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老同志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本身就是一座“精神宝矿”。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委老干部局深入挖掘、用好用活老同志身上蕴藏的红色资源,组织引导老同志讲好党史故事,播撒红色火种,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入脑入心。
今年以来,全市组建“风范长者”宣讲团180余个,参与宣讲老同志500余人,累计宣讲780多场,听众近20000人次,为广大市民展现了老党员的精神面貌,带来了一场场红色精神盛宴。“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快推进襄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王海梅表示,要继续健全为老同志办实事的相关机制,在生活中、物质上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在情感上、精神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尊重,切实实现老同志“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