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韩秀嫣
走进襄城区尹集乡白云村党委办公区,记者发现办公柜里陈列着各种荣誉奖牌:“湖北省宜居村庄”“三八红旗集体”“2017—2018年度文明村镇”“2017—2019年度湖北省文明村”……今年,白云村党委又荣获“襄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党徽在基层熠熠生辉,党旗在白云高高飘扬。近年来,白云村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做好征迁工作推动项目建设、创新方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一幅景美、村富、业兴、民乐的动人画卷正在白云村徐徐展开。
做好征迁工作推动项目建设
白云村地处襄阳市西南,距离市中心8公里,地理位置优势使其成为项目发展的优先选择。
项目要建设,征迁加速度。“征迁工作既要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又要维护群众利益,保证社会稳定,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一次‘大考’。”白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修香表示。
如何破解难题?白云村党委走亲情路线,把“情感交融工作法”用于征迁工作中,发扬“5+2”“白+黑”工作精神,深入群众家中宣讲政策,听取和收集问题诉求,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评到底、一个办法补到底”的原则,丈量、补偿都做到准确到位。
正是征迁干部的忘我工作,感动了一批批征迁户,也带动了整个征迁工作。2011年以来,白云村先后启动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襄阳市人才公寓项目等征迁项目8个,涉及征迁户362户。其中,2020年白云村还建房市政道路征迁项目,仅用了15天就成功拆除房屋54栋。
创新方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在白云还建小区,家住9号楼的徐和英正把洗好的衣服,拿到楼下的晾晒区晾晒。“以前没有晾晒区,我们晾衣服经常往楼下滴水,打湿了别人的衣物不说,还不美观。现在这样集中晾晒,小区环境更好,邻里关系也更和谐。”徐和英告诉记者。
晾晒区的建设,得益于白云村党委健全自治体系、创新基层治理方式的做法。
2018年,白云村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结成帮扶对子。白云村党委借助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提供的发展思路和帮扶资金,健全自治体系,统筹自管党员和“双报到”党员力量,在还建房小区每栋楼成立党小组,选举楼栋长和单元长,组织成立白云智慧小区居民代表委员会,制定居民公约。
小区居民代表委员会与村委会、物业公司代表组成三方联席会议,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就居民反映的问题进行集体协商,通过党组织和三方联动机制,居民自己管理小区事务。晾晒区问题,就是由群众提出而被解决的。今年1月,白云村居民集体协商,推动村集体修建720平方米的停车房,解决了群众“三车”停放难问题。
民心所向,责任所在。白云村还加大法治宣传,并利用帮扶资金,打造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安防系统和一键求助系统,居民的安全和健康需求也得到保障。
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
白云村有家鞭炮厂,老板徐保生对该村党委移风易俗成就的文明乡风赞不绝口。
原来,2015年,徐保生的儿子结婚时,婚礼酒席持续一周不说,当时还未禁鞭,放的鞭炮更是不计其数。“当时虽然高兴,但确实造成了很多浪费。”徐保生回忆道。
等到2017年,徐保生添了新孙时,请客范围却缩小了,烟酒标准也降低了,“满月酒”一天结束。“该有的喜庆热闹都有,没有铺张浪费我也舒心。”徐保生说。
徐保生家办喜事的变化,正是白云村党委努力实现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
过去,白云村村民家里有红白喜事都是攀比着来,虽然排场大了,但是花费也大。村民有苦说不出:“不办吧,又怕别人说闲话,脊梁骨都直不起来。”
2017年,白云村党委经过走访,收集村民的想法,又向村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模范和老专家请教后,积极行动,成立白云村红白理事会,形成相关章程,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奖罚措施,减少宴请对象,规定宴请标准,简化宴请程序。
自白云村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村里红白喜事的操办形式不断创新和“瘦身”,实现了“治陋习、树新风”的目标。2018年底,该村还形成了白云村文明办酒“三字经”工作法,该工作法被襄城区评为“优秀社区工作法”,并被省民政部门推广应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