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用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童光辉 宋玉柱

通讯员 谷司宣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明确了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5年来,谷城县干部群众对标任务和措施,立下“愚公志”、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以狮子率队的狠劲、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创造性地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

如今,谷城县法治工作“荣誉墙”上闪亮着一块块耀眼的“奖牌”: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襄阳市创建全国综治“长安杯”突出贡献县、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县、全省法律援助绩效考核优秀单位、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法治建设示范医院……

谷城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并不突出,集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县级行政区,竟能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获得如此多的殊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牢固树立法治思维,一以贯之,一届接着一届干,用法治的力量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谷城县主要领导言简意赅地这样解释。

党建引领法治政府建设

谷城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清醒地知道,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最根本的保证。法治工作要做好,绝对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一把手”的尽职尽责。

所以,他们全面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压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他们一直积极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抓住“关键少数”,县、乡镇(开发区)、县直机关、基层单位第一责任人认真履职尽责,做到责任上肩、工作抓实。去年,谷城适时出台了《谷城县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实施办法》,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强化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县政府各部门法治政府建设责任制落实。

不仅要有制度规范,更重要的是强化考核评价促落实。2020年12月,谷城县委科学制定了《谷城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2020年度法治建设绩效考核办法》,对全县各单位法治建设情况进行科学考核,深入推进法治谷城建设。结合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督察“回头看”、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督察和年底法治建设全面督察等活动,以督察促提升,推进各地各部门法治建设工作。

法治思维,是指以合法性为出发点,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按照法律逻辑和法律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国家公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时刻以法治思维考虑问题、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2020年5月,谷城县政府制定了《谷城县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办法》。2020年,谷城县共有261名新任职人员举行宪法宣誓。此外,谷城县还组织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130次,全县70家单位在线无纸化学法2500多人,参与率、通过率达100%,极大弘扬了宪法精神,提高了公职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改革创新促进依法履职

任务很明确,方法要创新。

从2018年开始,谷城县率先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对所有涉及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证照分离”改革范围,“照后减证”和“准入”“准营”同步提速,实现“49证合一”。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县三级政务服务场所深入推进“一网通办”,2020年电子政务外网接通率达到100%,全县依申请网办事项34869项、开通事项31804项,网上可办率达91.2%。大力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工作模式,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减少近40%,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审批事项网办率达98%,“最多跑一次”事项占91%,“一网覆盖、一次办好”成效显现。

做好事项精简下放工作。2020年,县政府印发了《谷城县乡镇依申请及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谷城县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谷城县高频事项清单》《谷城县“最多跑一次”“零跑腿”事项清单》,完善事项动态调整机制,极大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今年年初,又出台《谷城县县乡村三级依申请及公共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完成县级1017项、乡镇174项、村(社区)59项公共服务事项认领和服务指南标准化编制工作,推进权力下放、服务下沉、保障下移,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平、可及、优质、便捷的服务。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健全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加强企业公示信息抽查监管,探索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在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基础上,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双随机”联合检查机制,实现对企业“一次抽查、全面体检”。

规范运行强化行政监督

进一步增强合法性审查质效。2020年,县政府专门印发《关于公布谷城县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通知》,将全县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审核范围。制定出台《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5年来,对10件县政府令以及近1000件涉法方案、通告、公告进行了合法性审查,维护了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法治化。不断创新审查形式和审查方式,借助外脑、使用外力,扩大公众参与,公职律师常态化列席县政府常务会议、县政府专题会,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要程序。2019年7月,谷城县在全国县级率先建立起政府决策咨询委制度,共有8个专业咨询组、50名决咨委员为政府决策进行常态化“会诊”把关,确保县政府每年100余项决策科学化、法治化。近年来,全县组织开展棚户区改造项目11个,近8000户被妥善征迁安置。

扎实开展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效扩充法治审查力量,县直各单位普遍设立法治审查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达到52人,聘请法律顾问、法制审查专家14名,全县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合法性审查率达100%。完善行政执法证申领及管理工作,对全县38个行政执法部门人员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进行全面清理,培训审核新领证执法人员155人、新换证人员165人,全县1747名行政执法人员全部实现“亮证执法”。

深化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加快推进全县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制定《谷城县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长挂帅的行政复议委员会,实行县长、常务副县长听取案情汇报、指导协调办案制度,不断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和效率。2020年,全县行政复议案件受理率、审结率、决定合法率均达100%,行政执法办案质量显著提高,政府公信力显著增强。

多方联动推动基层治理

创新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建立多元化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机制。

谷城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人民大调解中心(智慧全域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平台项目,完善了覆盖城区、运转高效的人民调解网络。整合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三大调解中心职责,建立信访法治化平台,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聘请首席调解专家15名、全域调解专家37名、专域调解专家29名、区域人民调解专员290名,指导调处全县各类复杂矛盾纠纷,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20年,全县367个调解组织、1200多名调解员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近3000件,调处率100%,成功率达98%以上,避免和挽回集体和个人经济损失2100万余元。

通过一线调解员依法、合理、耐心细致的辛勤工作,全县治安形势不断好转,信访案件有效化解,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谷城县连续7年荣获襄阳市“优秀平安县”称号。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指数连续7年保持在90%以上。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谷城在全市率先形成县、乡、村三级立体化“谷城县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体系。整合法律服务功能,应用“互联网+”技术,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公共法律服务。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落实措施》,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全省首个县级法律援助专项资金。冷集司法所荣获“襄阳市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点”称号。

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涉及农民工讨薪、劳动关系、工伤赔偿和企业职工维权等事项,坚持应援尽援,优先受理。2020年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81件,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加强律师业务管理,全县律师共担任法律顾问59家,全年代理诉讼事务474件,为顾问单位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4800万余元。

进一步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全县“七五”普法圆满收官,79家单位“七五”普法期末检查验收顺利通过。组建谷城县民法典普法宣讲团和县级律师行业宣讲团,在全市率先开展“中国·民法典

谷城·城乡行”民法典巡回宣传活动。创新专栏、专街、专线、专号、专位等宣传方式,累计设置宣传专位472个,投放民法典宣传手册及相关书籍14万余册、宣传图卡5.6万份。

积极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在入围全省唯一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基础上,谷城县再加措施,再上台阶,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有序推进法治阵地创建升级,全市规模最大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心竣工开放。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的有关要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基于网格化管理,精细化融合法治综治建设,创新推出“法治百米岗、自治百户长、德治百分奖”工程,把分散的法治力量有效整合起来,织密织牢法治建设网络,破解基层社区治理中的法治难题,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法治乡村、法治社区。目前,全县已成功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0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其他镇、村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达到220多个。谷城县因此成为区域性法治乡村的示范标杆。

曾经,石花镇五家洲村“三资”管理混乱,200多亩鱼塘发包多年未见收入。谷城县司法局组织工作专班进驻,依法治理,在县法院、公安机关的支持下,一举收回闲置资产,公开发包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0多万元。同时,借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使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一举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贴心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秉承企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践行“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不断提升涉企和项目服务能力。把公平竞争审查纳入合法性审查重要内容,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无差别的制度支持。

为了优化营商环境,县政府专题研究,制定了《谷城县优化营商环境“清文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组建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开展涉及民法典精神和市场主体权利义务的、与优化营商环境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和证明事项专项清理,对与民法典精神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精神相违背、不相符的文件和证明事项一律废止、取消。发挥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作用,遴选全县17名律师组建“园区行”律师服务团,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活动,对全县百人以上的36家企事业单位集中进行法治体检,起草审查企业章程、管理制度100余件,提出风险提示和法律建议200余条。

持续营造公平公正的执法司法环境。推动各行政执法部门精准施策,纠正以环保、安全检查等为由“一刀切”式关停企业的做法,由单一的“检查问题”向“帮助解决问题”转变,避免了“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现象。建立黑恶势力打防管控一体化运行机制,依法整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犯企业权益的经济犯罪、职务犯罪,2020年全年依法逮捕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犯罪案件嫌疑人11人,起诉6件12人。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商营商环境。针对涉及民营企业信访举报,分类快速处置,做到优先受理、跟踪处置、限期办结、及时反馈,加大问责问效力度,第一时间回应企业诉求,明确责任部门督办推进。

建立“四大家”领导、百名干部、社会平台三级联动机制,全县“四大家”领导分别联系包保175家规上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做到立行立办。开展“政企面对面”系列活动,先后组织企业与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商业银行对接,帮助企业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成立全市第一家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服务中心,受理全县非公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投诉,打通服务民营企业“最后一公里”。

5年来,谷城县干部群众,特别是司法行政干警在工作实践中,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研究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开拓进取、久久为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改革发展破障闯关、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正,推动谷城法治政府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5年里,谷城县聚力扩容提质,县域综合实力实现了新的跨越。“十三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250.3亿元,年均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亿元,年均增长8.2%;外贸出口2.5亿美元,年均增长6.1%;利用外资5184万美元,年均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67元,年均增长7.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9元,年均增长7.5%。谷城县连续4年被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称号,连续3年实现晋位,成为中国创新百强县、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地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县、全省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全省创新型县(市、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人民努力拼搏、踏实苦干的结果。但不能否认,这其中还有法治工作的强力支撑。

继去年12月《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发布后,中共中央于今年1月又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这是一部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的、全面的战略发展规划,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吹响了新的前进号角,标志着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谷城县主要领导表示,全县上下要再接再厉,为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全力冲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50强、撤县建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