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聚力发展谱新篇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王畅 郑德坤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美丽乡村绽放魅力,居民生活幸福和谐……在襄阳城乡群众向更加幸福的道路迈进中,总有一面旗帜指引着方向、鼓舞着士气,这就是高高飘扬的党旗。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盯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省委、市委中心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党建工作与疫情防控、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双促进、双提升”。

常态下沉

织密织牢联防联控“保障网”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我市广大党员干部“亮身份、做表率、树形象”,自觉承担急难险重工作任务,危难时刻冲在前,成为安抚群众的“定心丸”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定海针”,为广大群众筑起一道道“防护墙”。

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夯实联防联控基础,为奋力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我市将疫情期间组织体系、干部队伍、各类资源下沉一线的经验做法提炼固化为制度措施。

去年9月,我市出台《关于推进“双报到”工作常态化的实施方案》。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主动适应新的防控形势,在聚焦主业的同时,统筹调配力量,精准高效下沉一线,将“双报到”党员由战疫时的战斗员转变为常态化防控时的服务员。

据统计,我市10万余名党员成为常态化防控服务员,深入社区帮助群众解决问题3.1万余件。1200多个疫情防控临时党组织优化调整为2387个各类“双报到”党组织,实现每名党员均纳入“1+1”(党组织关系所在单位+居住地)党支部规范管理,为社区有序调度下沉力量,抓好常态化防控提供了有力抓手。去年以来,我市10万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社区、网格、小区、单元、楼栋,成立“双报到”党总支186个,成立“双报到”党支部2201个,明确党员中心户6790人。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海梅说,“双报到”临时党支部就地由“战时”转为“平时”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了抓手,小区治理不仅仅依靠社区、物业,党员群众也纷纷参与进来,形成了治理合力。

如今,通过推行“社区党组织+小区‘双报到’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构架,“双报到”党组织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真正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为小区群众解决了身边的难题,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共建共享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过去,小区居民想成立业委会是一件难事。如今,东方丽景小区、梧桐湾小区、凤雏家园小区等小区通过整合物业、党员、志愿者等力量,形成合力,筹备成立了业主委员会。

凤雏家园小区居民王先生说:“以前小区是老旧小区,环境差不说,遇到事情没人管。现在改造后,不仅环境变好了,社区还牵头成立了新的业主委员会,选聘了物业公司,遇到事有人管了。”

我市把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强化履职担当,压实工作责任。

城市老旧小区治理存在短板,我市大力推行党建引领“三方联动、多元共治”改革,加大业委会组建力度,指导全市“双报到”党组织带头宣传引导、参与组建,中心城区组建业委会的小区由280个增加到497个,小区自治基础不断夯实。

如何“零距离”服务社区居民群众?我市广泛推广一个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N个功能性“红色驿站”的“一中心多站点”服务体系,目前609个“红色驿站”设在居民小区、建在街头巷尾,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省时又省力。我市“红色驿站”典型做法入选了“2020年湖北十大党建案例”。

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支持街道、社区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培育孵化一批社区社会组织,补齐社区社会组织发育短板。完善联动机制,推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五社联动”,推动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双报到”,纳入“1+1”支部管理。上半年,律师行业综合党委深入企业、社区开展普法义务宣传50余场,74家民办医院将健康义诊活动送到群众身边。

为了解决基层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我市拿出近6000万元财政资金保障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等骨干队伍新增工资待遇,投入2亿多元用于保障社区运转,各级留存党费也向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项目倾斜。

一村一品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盛夏时节,南漳县九集镇八泉村连片的池塘里,荷花竞相绽放,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赏、拍照。游客们感叹:“村民们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绿意盎然,错落有致,环境比城里还好。”

这几年,该村“两委”班子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履职硬任务,狠抓“三资”清理,对清理回收的350亩经济田和堰塘对外发包,村集体经济年增收7万元;对收回的11座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为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奠定坚实基础。深入实施“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行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一村一策”整顿到位,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整体提升。精心谋划产业,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一村一品”下功夫,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面提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

我市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以来,共清查核实集体土地2188万亩、集体资产16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3亿元,比账面数增加3.8亿元。市级财政和市管党费连续4年投入资金1310万元,对35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和集体经济产业进步村进行奖补,激励先进、扶持后进,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发展。

党建引领兴村富民。保康、南漳、谷城三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市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17792户37192人脱贫。2020年,我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5万元,经营性总收入达到10.1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