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朱晓东 常青
全媒体记者 胡采棣
见习记者 秦小芳
编前语:近年来,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基层,在加快实现产业发展的一线,不断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农民工。他们或植根乡村,探索富民之道;或潜心技术,钻研尖端工艺;或埋头耕作,立志产业兴村;或坚守岗位,传承勤劳精神。他们以辛勤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用拼搏事迹塑造出光辉群像。
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植根基层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坚守产业一线平凡岗位作出不凡贡献的优秀工人,让读者走近奋发图强、努力建功的新时代农民工群体,了解他们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们的可贵品质。
“我就不信有焊不好的活儿!”这句话,是湖北时瑞达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时瑞达重工)“首席焊接师”魏丽超在指导学员时最常说的口头禅。
十年来,出身农家的魏丽超始终与弧光焊花相伴,凭着一股决不服输的韧劲和敢闯敢拼的自信,从初进车间的“小学徒”一步步成长为国际一流的“大工匠”,在电光石火之间“焊”出了精彩人生。
魏丽超出生于襄州区伙牌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2011年,进入时瑞达重工主车架工班,成为一名焊接工人。
焊接是个辛苦活,成天与强大的弧光、烟气相伴,对焊点一盯就是几个小时,夏天要捂着厚重的防护服,冬天又总要触摸冰凉的工具,但年轻的魏丽超没有叫苦喊累,而是凭着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日复一日“扎”在车间一线。
不懂就问,内向的他成了车间的“话痨”;恶补知识,读书笔记抄了一本又一本;勤勉实操,他经常最后一个从车间离开……凭着“我就不信有焊不好的活儿!”这个信念,魏丽超刻苦钻研、勤于练习,很快便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2013年,时瑞达重工向国外拓展业务,焊工必须取得欧盟认证的“国际焊工”资质,魏丽超作为年轻员工的代表,与其他5名同事一起接受了将近一个月的“集训”。
然而跻身“国际一流”谈何容易,仅繁多而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便难住了大部分人,还未进入正式考试环节,就有2名同事被淘汰。
“爸妈从小教育我要珍惜工作、善待岗位,现在公司需要我去闯去拼,怎么能刚有点儿困难就撂挑子!”面对挑战,魏丽超也犯起了“倔脾气”。还是那句“我就不信有焊不好的活儿!”,他白天加紧练实操,晚上加班学理论,几乎天天忙到深夜。甚至有一天看书忘了时间,第二天凌晨2点多,才被门卫师傅“赶”回了宿舍。
功夫不负有心人,走上考场,魏丽超以理论98分,实操平对接、横对接、角焊缝探伤全部优秀的成绩得到了德国认证机构专家的一致好评,顺利获得国际认证。
成为公司名副其实的“焊接技能骨干”、首个高级焊接工后,魏丽超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继续将一身技艺运用到优化生产工艺和产品研发之上。
第一台平车、第一台地铁维修作业车、第一台大型轨道捣固作业车、第一台轨道配渣车……魏丽超带领的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时瑞达重工的多个第一在他手中诞生。
随着魏丽超焊接的产品相继出口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巴西等国,这个被同事戏称为“时瑞达第一枪”的农家小伙,一步步华丽变身为闪耀国际舞台的“大国工匠”。
襄州区劳动模范、湖北十佳农民工、全国劳动模范……身上的荣誉越来越多,但那股不肯服输、精益求精的劲头始终未变。
如今的魏丽超依旧终日与弧光焊花相伴,不断挑战着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同时,他不忘帮助同事们钻研技术、提高业务能力。近年来,他先后为公司培养高级工3名、中级工51名,充实了焊接施工队伍。
“对于日新月异的技术,谁也不敢说自己登上了山顶,但如果有一支技术过硬、团结协助的团队,那我们敢于迎接任何挑战。”魏丽超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