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古月 杨静
全媒体记者 胡采棣
7月8日清晨,在樊城水星台社区市民防办单位停车场,记者看到一辆辆家用车停满场地,虽有序却也有些拥挤。
然而随着早高峰来临,停靠车辆像听到闹钟般“准时撤离”,为陆续前来上班的车辆留出一片宽松的空间。
经询问得知,该社区位于老城区,路窄人多,不便停车。居民通过社区议事平台反映到基层党组织,由社区党委、“双报到”党组织、物业公司、辖区单位、社区居民多方协商,达成“晚6点后驶入,早8点前驶出”的“错时停车”方案,协调各单位空余停车位,解决了困扰群众的停车难题。
近年来,我市持续关注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以打造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襄阳样板”为抓手,充分激活各级党组织服务群众、保障民生的重要功能,更好地察民情、办民事、解民忧,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以高质量党建助推高质量发展。
广开言路
倾听“家长里短”
“小区绿化带里杂草丛生,甚至堆放了纸箱等杂物,影响美观和卫生,急需清理。”“接到社区的民意反馈后,我们物业公司开始着手处理,但工程量较大,还要协调多方关系,我们力量相对薄弱,希望支部协助我们,一起把后续工作做好。”……在樊城立业路社区,业主委员会成员、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业主代表、“双报到”党员齐聚一堂的“群英会”,每周四晚都会开上一场。
改善民生,首先要听得到民声。立业路社区党委书记涂海涛介绍,按照上级组织的安排部署,社区聚焦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在强化定期走访收集群众问题的前提下,建立了集听取意见、协商议事、制定解决方案于一体的“周四有约”协商议事会机制,在基层党组织、居民、物业、“双报到”党员等多个群体间架起连心桥,有效推进多方共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现在,问题有处说,困难有人管,物业公司和志愿者也有了工作方向。看着社区一天天变美,旧屋漏水、管线杂乱等问题都被顺利解决,我们真切体验到当家做主的感觉。”社区居民纷纷表示。
为进一步倾听群众心声、征求群众意见,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去年6月,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统筹开办“党风政风热线走进社区”特别节目,将互动平台由线上延伸至线下,走进园区、社区、农村、服务窗口,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截至今年7月10日,该活动共举办7场,80余家职能部门参与其中,并在线上开辟网友留言专区,通过线下立行立改、线上跟踪监督的模式,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在良性互动间不断密切党群联系,为推进襄阳市域治理现代化凝聚强大正能量。
筑强堡垒
服务“细枝末节”
“两荤两素一汤,办了年卡平均一顿只要10来块钱,干净卫生又经济,再也不用忙活一上午买菜做饭了。”在周家冲社区“红色驿站”,89岁的老人高玉双夹着盘中软烂的红烧肉,开心地说。
据了解,周家冲社区毗邻工业区,退休职工多,且独居老人占比较高,随着时间推移,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这一困境,社区党委在与居民协商一致后,引入汉江国投恒泰公司,将社区“红色驿站”打造成集膳食住宿、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整合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双报到”党员等多方力量,为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贴心服务。
群众事,无小事。为有效巩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成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解决困扰群众工作生活的“天大小事”,我市以“红色驿站”建设为重要抓手,前移服务阵地、下沉治理力量、集聚各类资源,在中心城区各社区构建了1个党群服务中心+N个功能性“红色驿站”的“一中心多站点”阵地服务体系,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有温度、有力度、有针对性的便利服务。
在陈营社区,“红色驿站”开进医院临街门面,免费体检、便民义诊、急救服务等解决了社区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在王府口社区,“红色驿站”依托社区辖内市司法局资源,为居民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在春园社区,“红色驿站”与航宇公司合作共建,既解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紧张的问题,也为企业“双报到”党员提供了活动阵地,还让参与基层共治的各方在交流相处中建立起密切联系……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随着600多个“红色驿站”遍地开花,为民服务的基层触角不断延伸,在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一项项“定制服务”逐步落地,一件件“顽疾梗阻”迎刃而解,基层党组织功能得到进一步激活。
如今,随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不断夯实,社区管理有了“主心骨”,乡村振兴有了“领头雁”,资源力量有了“整合器”,服务队伍有了“大舞台”,“党建引领、三方联动、多元共治”工作机制的实效得以显现,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组织就在身边,党的声音就在耳边,党的服务就在眼前,党的温暖就在心间。
实践延伸
化解“急难愁盼”
“一个木托盘成品市场价还不到100元,但送去处理的费用和运输成本就高达15至20元。若不是政府帮忙协调,我们的产品不知何时才能走出国门。”在襄阳情义明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义明拿着刚申请下来的出境货物木质包装除害处理标识加施资格证书激动地说。
据了解,这家位于襄州区黄龙镇、年产值仅1500余万元的乡镇企业,主营木质托盘、包装箱生产,计划在境外市场寻找“突围点”。
然而,用于出口的木托盘需要经过热处理达到出境检疫标准,但襄阳目前仅有南漳一家企业拥有处理资质,往返折腾,费时费钱,让乡镇小企业自行申请资质更是困难重重,眼瞅着就要错失这难得的市场机遇。
今年4月,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开展两新党建“牵手解难题,聚力促发展”行动后,襄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小个专”党委在走访中了解到企业“痛点”,第一时间向上级组织汇报,并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着手解决难题。
应急管理、环保、消防等部门逐一上门,帮助企业按照资质申请的各项标准整改落实;全力协调技术、设备,确保企业各项生产技术参数标准符合申报要求;与企业一道反复与海关部门对接,一次次递交、修改、完善申请资料……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终于帮助这家乡镇小企业顺利拿到了出国“通行证”。
改善民生的根本是真心诚意、踏踏实实地解决民生问题。今年以来,结合作风建设“服务年”的工作要求,各地各单位进一步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突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三服务”导向,不断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实走深,以扎实成效惠及于民、取信于民。
针对群众关切的“舌尖上的安全”,市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你点我检”活动,结合网上问卷和市民代表现场“点单”,选取群众关注的食品进行检测,让群众看得安心、吃得放心;针对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樊城区持续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112名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下沉包保112家规模以上企业,实行精准包联服务,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百余个;针对困难群体就医难问题,襄城区民政局组织对全区近6000名困难群众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截至7月上旬,参检人数已逾3000人,预计8月上旬可实现应检尽检……
据了解,通过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将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向基层延伸,各级党组织聚焦聚力、广大党员积极行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曾经困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个个被解决。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通过进一步俯下身、沉下心、摆正位,坚持民生跟着民声走,倾听民情民意,化解“急难愁盼”问题,将“连心桥”搭进群众门槛,将实事好事办进群众心坎,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势必得到充分凝聚,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襄阳这座千年古城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