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徐勇
通讯员 李明 熊焰
今年1至6月,我市城镇新增就业6.21万人,完成省年度目标的83%;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75万人,完成省年度目标的8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9万人,完成省年度目标的89%;城镇登记失业率2.93%,低于5%的红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4.97万人,完成省年度目标的101%。我市上半年就业数据显示,我市就业形势持续改善,预计今年各项指标均能超目标、超同比完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人社部门的认真履职以及各行各业群众的辛勤工作下,一幅安居乐业、劳有所得的小康画卷已经绘就。
政策护航
稳住大局
“在企业压力最大的时候,是好政策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而且我们没有做任何申报,钱就打到了公司账上。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公司不仅没有裁员,还新招了100多名员工。”回忆起2020年2月收到稳岗补贴时的情景,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慧霞如是说。
2020年2月,正是疫情最吃紧之时,居家隔离使得人们无法外出,企业却急需资金渡过难关。为了将稳岗补贴及时发放给企业,人社部门本着把方便留给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的“店小二”服务理念,创新推出了“无申享”服务。
按照规定,稳岗补贴需要企业先申请、后发放。而在新的服务模式下,企业不用主动申报,人社部门主动从数据库中抓取数据,经人社、税务、市场监管、财政、教育、司法、卫健7个部门审核无误后,直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政策资金。仅仅用了9天,该局就成功向4726家企业返还2751.28万元,稳定岗位12.22万个。
这一服务模式不仅获得广大企业的充分认可,也先后获得市、省两级推广,各部门在多项政务服务中采用“无申享”模式。
我市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促就业保民生,仅2020年,人社部门就发放稳岗补贴1.4亿元、失业保险金6822.75万元、临时价格补贴1624.03万元、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1111.2万元、创业担保贷款143071万元、其他补贴747.25万元……累计发放各类就业惠企政策资金达16亿元。b
就业营销
对接供需
“扫一下屏幕下方二维码,进入云招聘小程序,就可以实现岗位查询、简历投递、在线求职一键办理,这真是太方便了。”2021年2月19日,家住襄城区卧龙镇市民李师傅通过手机参加了襄阳市“春风行动”网络招聘会“局长直播带岗”活动,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涵盖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纺织化工、医药电子、批发零售行业的1003家企业参加了此次招聘,来自福建宁德、江苏无锡、浙江长兴、浙江丽水等地的90余家企业提供15317个岗位,活动提供总岗位数达到48363个。仅活动当天,全网点击量就突破100万次,中央电视台也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大力开展就业营销计划,精准对接供需,是近年来人社部门不断优化就业服务,助力更好就业的缩影。
人社部门先后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无锡市、泰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台州市,安徽省亳州市等地人社部门及企业签订劳务协议181份,提供岗位9.75万个。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新外出就业3.75万人。
针对山区交通不便、求职路途遥远的问题,人社部门将规模小、针对性强的招聘“大篷车”开进贫困山区。仅2020年就举办招聘97场次,提供岗位8.5万个,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86人。
人社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发渔政巡护员公益性岗位,在重点水域按照每5公里一人的标准配备护渔员,帮捕鱼人成为护渔人。截至2020年12月,实现转产就业1814人,提前1个月完成年度任务。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发了管理员、保洁员、扶贫信息员等全日制、临时性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农村贫困劳动力3865人就业。
人社部门还通过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将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从一类人员扩大到九类人员;通过组织专车专列、“点对点”等途径,输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枣阳开通“帝乡号”专车,做到办证、输送、跟车、服务“四个统一”,高新区组织“风神号”“神龙号”“顺丰号”复工返岗专车……2020年,全市累计组织专车(列)1436辆(列),输送4.07万人。
创新创业
激发活力
一边是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研究对象,打造的高端药用辅料制造项目;一边是仅凭一双巧手,完美“复活”国宝级文物的传统技艺。今年6月28日,一场既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又充分挖掘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所取得的新作为、新篇章的重大活动在襄阳举行。
首届“襄十随神”城市群创业创新大赛暨最美楚器评选活动是“襄十随神”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发展以来的首场重大活动,也是我市人社部门不断通过创新创业激活市场活力的系列举措之一。除了“四城联赛”计划,人社部门还实施了“引凤还巢”“创享小镇”“创业贷2.0”等诸多计划,以创业带动就业。
所谓“引凤还巢”,是在精准向外输送劳动力的同时,加强吸纳中高端人才回流,从而缓解本地用工结构性矛盾。今年3月,我市在上海举办了首场“我兴楚乡·创在襄阳”推介会,6家企业现场签订返乡创业服务协议,32家企业达成返乡创业合作意向协议。“襄阳驻上海劳务协作工作站”随后揭牌,为在沪襄阳籍企业家返乡创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为了打造全新的“双创”载体,人社部门先后前往江苏、浙江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在杭州学习了梦想小镇的创建理念、功能布局,在扬州考察了智投创谷创业孵化园的孵化功能、产业对接,在南京了解了“互联网+创星小镇”整体规划、人才培养。目前,襄阳“创享小镇”正在构建雏形。
15项资料减少到5项,小微企业从原来17项减少到8项,资格审核时限从5至7个工作日压缩到1至3个工作日……人社部门开发的移动端申请审批平台,实行不见面申报审核,并对接民政、公安、市场监管等6个市直单位50项业务数据,推出创业贷款担保平台2.0版,效率同比提升6倍。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发放创业贷款就达到16亿元。
人社部门还不断创新就业创业培训模式,加大培训力度:今年3月,市劳动就业局就业训练中心采购14台专业无人机设备,聘请民用航空局授权教员,针对九类就业困难人员,开展无人机驾驶技术培训;率先在全省将汽车零部件业、机械加工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三类重点产业47个职业(工种)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分别提高80%、60%和60%;创新推出了点单式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特色专业培训、项目制培训等模式,2020年全市累计培训45066人,位居全省前列。
幸福生活,从就业开始。面向未来,我市将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让就业方式更多元、空间更广阔、结构更优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