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勇于担当不负使命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为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7月13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襄阳市社科理论界座谈会在南湖宾馆举行,我市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代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本报现刊发部分发言摘要。

深刻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为开启新征程贡献社科力量

襄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精髓所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映照了共产党人的思想灵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置顶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标注了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对伟大建党精神最好的继承发扬就是在实践中自觉锤炼党性、滋养品格、激励斗志,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真正做到知理守心、知责担当、知重负重、知恩图报。

市社科联将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引,团结带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定不移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坚决履行好市委赋予社科联的职责使命,全面开创襄阳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深化研究宣传阐释,不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组织精干力量,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梳理,发挥“襄理襄情”微论坛、“隆中论坛”等平台的作用,用专家的视角、平民的语言,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播在襄阳大地、播撒在人民心间。坚持为人民做学问,进一步坚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民立场。自觉用党和人民的需求引领学术追求,以学术精品奉献人民。始终立足襄阳实际,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建设美丽襄阳、实现绿色崛起”奋斗目标。

紧扣主题践初心响应号召担使命

市发改委三级调研员

李地宝

作为社科工作者,我们必须发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提升强国有我的能力水平。要严于修身,涵养强国有我的政治操守。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初心使命,加强“四史”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紧贴人民需求、紧听社会呼声。要真学真信,加强自身理论武装,锤炼思想品质,自觉扛起意识形态建设责任。

要善于学习,锤炼强国有我的过硬本领。正确处理干与学的关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能力素质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

要敢于担当,履行强国有我的时代责任。要有履职尽责、许党报国的紧迫感和荣誉感,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梦想在脚踏实地干事创业中放飞,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闪光。

要勇于奋斗,投身强国有我的伟大实践。要俯身扎实干事,在挫折磨难中自我奋起,在劈波斩浪中奋勇争先,在攻坚克难中建功立业。

忠实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为襄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秦军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三十二字,高度凝练、科学概括,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精神之源、动力之源,是中华民族独特而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

伟大建党精神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关键。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从深层次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缘由与道理。

伟大建党精神是理解党的百年历史的钥匙。从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出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更清晰地把握党史、国史的发展脉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

作为高校的人文社科教师,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并传承;要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系统研究,并用以指导其他学术探讨;要在社会服务中忠实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襄阳发展的智力支持!

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史志担当

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

郝敬东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精辟概括,不仅仅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走过风雨历程、百折不挠、百炼成钢的精神之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世界意义,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风华正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信与担当。

“九个必须”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矢志奋斗的根本遵循。凝聚着百年大党的历史经验,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考,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每一个“必须”都是我们党的方向引领,都是我们国家走向美好明天需要接续努力的宏伟事业,都是每名共产党员坚守初心、矢志奋斗的根本遵循,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启迪人、鼓舞人、激励人。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重在乘势而为,重在开拓前进。把我市党的历史、地方史编写好、宣传好、维护好,向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提供富有襄阳特色的党史读物,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史志部门义不容辞的崇高职责和使命担当。我们要抢抓学史用史常态化机遇,彰显专业权威和职业操守,挺直脊梁,善作善成,不负使命。

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勇担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湖北文理学院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处长、教授

滕建河

高等学校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切实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帮助教育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增强青年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就是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就是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增强青年大学生做中国人的骨气,就是要培养青年大学生勇于攻坚克难。要培养广大青年勇于担当,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始终葆有无惧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气概。

增强青年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就是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必胜信心,练就过硬本领。要做好党史学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引导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树立必胜信心,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

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詹学德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通篇饱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的鲜明立场。具体来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九个必须”的重要内容;对如何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了全面部署。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百年党史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就是我们党最大的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根基,是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绩的宝贵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襄阳必将有大作为。襄阳的发展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惠民利民举措落实落地落细,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如此,“建设美丽襄阳,实现绿色崛起”必将取得新的更大辉煌。

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为我市干部队伍建设贡献党校力量

襄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朱永刚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的宣言书。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我们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为推动我市干部队伍建设贡献党校力量。

在先学深学上下功夫,做到学懂弄通。多学多读多听多看,全面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全校教职工不断提高党校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课程建设上求实效,做到体系完备。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有效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构建中心明确、主题鲜明、政治导向正确的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引导党员干部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和启示意义,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

在思想引领上做表率,做到导向清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当好理论“处理器”,着力推出一批有理论说服力、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当好思想“扩音器”,坚持送教上门,送教下基层。要当好工作“助推器”,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史为鉴,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做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践行者和维护者。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王礼刚

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更加清晰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艰苦奋斗的辉煌历程,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我们要全面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由此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磅礴力量。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真理运用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行胜于言。为了实现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风雨,从来没有动摇过。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为了实现伟大目标、理想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体现为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等精神。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方基志

中国共产党是靠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没有理论的凝聚和指引,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是我们党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大的思想基因。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信仰,也是改造世界的思想力量、科学工具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内容。不断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关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最新答案,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指导思想。

作为高校教师,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以真学促“深化”,用真信促“消化”。充分发挥好襄阳市社科研究基地的作用,结合讲话内容做好针对性解读、开展体系化研究,及时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组织成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宣讲团,深入基层进行理论宣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