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读《武昌县志》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鄂州日报

《武昌县志》

鄂州历史上鄂县、武昌县治,历经2242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置鄂县。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此为称“武昌”之始。到1913年武昌首义后,民国政府改武昌县为寿昌县,后又改为鄂城县,期间几经更迭,武昌县治却保持了基本的持续和稳定。

作为鄂州人,多年工作生活中,我经常翻阅《武昌县志》,对鄂州的历史沿革、山川形胜、城池镇市、风俗物产、人物仕宦增加了不少了解。但是对于一些系统性问题,对于鄂州历史地理隶属管辖、与周边地区相互变化,很多还是似是而非。去年春节,我重读《武昌县志》,希望解开心中的疑问。

鄂州历史上志乘谱牒代有著述。尤以武昌县治以来,《武昌土俗编》《武昌记》以及境内望族大姓的家传谱牒,无不记录着武昌的历史辉煌。其中带有官方色彩的图志、县志,“宋、元以前已不可考”。明永乐以后,张琦、李荣等先后纂述,但“或沿革习闻,或援考未备”。至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张子翼精心收集四方之志、百家之书,“凡有关武昌县事者,辄手录之,后逐条考核,删其讹缪,增其缺略,”此即初刻《武昌县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王琇、张鼎龙续修。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时任武昌知县熊登在前志基础上,主持编修八卷版本《武昌县志》。此志纲举目张,体例大体完备。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时任武昌知县邵遐龄主持,在精心考证熊志基础上,重加删订,搜罗补辑,成书十一卷本《武昌县志》。至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武昌知县钟铜山主持编修二十八卷本《武昌县志》。该志除卷首、舆图外,计有二十六卷四十六个子目,详今略古,文简事赅,全面记述了鄂州上溯帝尧,下迄清末近四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光绪版《武昌县志》是从时间上距离今天最近,内容上史料汇集最全,综合完善前志的最优版本。该志于鄂州建市后点校出版过两次,目前常见的多是这两个版本。

重读《武昌县志》,通读通览,先总体了解熟悉,然后尽可能延伸参阅《湖北通志》有关内容,参阅有关鄂县、武昌县研究材料、历史地图,综合梳理、比对,形成对几个关键内容的清晰了解。

关于沿革。《武昌县志》记载,鄂州尧为樊国,夏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周为鄂,属楚,熊渠封中子熊红为鄂王。秦统一中国后实施郡县制,于公元前221年置鄂县,属南郡。汉为鄂县,属荆州江夏郡。总体上,《武昌县志》关于鄂县之前的历史沿革,记述的只是一些粗略的线条。

三国时期,鄂州属吴。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改鄂县为武昌,分江夏郡并立武昌郡,武昌郡辖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不久因吴属江夏郡失于曹魏,仍改武昌郡为江夏郡。晋武帝司马炎平吴后,因南北两江夏郡重名,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原吴属江夏郡为武昌郡,仍领原属六县,鄂州仍同为郡治、县治治所。南朝刘宋时期,武昌郡由江洲划属郢洲(治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到南朝陈时,武昌郡治武昌,领武昌、鄂、西陵三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郢洲为鄂州(今武汉武昌),同年撤武昌郡,并鄂、西陵入武昌县,隶属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鄂州(今武汉市武昌)设立藩镇,称武昌军节度使,治夏口(今武汉武昌)。“武昌”这一地名首次在今武汉市武昌使用,其时今鄂州仍为武昌县。因此民间开始有上下两武昌的俗称。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一诗中,有“雄图争割据,神器终不守,上下武昌城,长江竟何有”之句。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因与鄂州(今武汉市武昌)的武昌军同名,次年改名为寿昌军,仍领武昌县。公元1234年,废寿昌军,武昌县隶属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公元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寿昌军降为武昌县,隶属鄂州路(今武汉市武昌)。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鄂州路改为武昌路,治夏口(今武汉市武昌),上武昌由军事建制始变为行政区。也有认为此时才是上下两武昌格局的正式形成。公元1346年,武昌路改为武昌府,武昌县隶属于武昌府。此沿革历明、清二朝未变。直到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今鄂州武昌县改名为寿昌县,次年又因与浙江寿昌县同名,改名为鄂城县。从此,一千六百多年的鄂州武昌县及多年的上下两武昌并存,基本告一段落。

关于区划。对应《武昌县志》成书的清朝末期,武昌县辖有“旧七乡”“新九乡”之说。七乡分别在哪个方位,对应今天的哪些地方,具体比对就有一个总体的空间概念,也有利于了解当时武昌县域与今天鄂州地域有多少变化。“旧七乡”分别指洪道、神山、永福、贤庾、符石、灵溪、马迹,“新九乡”加崇让、金牛。具体而言,洪道乡,顺江从雷山到杨叶,对应今天的地域包括主城区、新庙、燕矶、沙窝以及泽林、大冶保安水域北岸的一部分地方。神山乡,大致在今天庙岭、大湾、葛店、左岭、新店一片,包含水域中鲊洲、峒山、横山、蒲团诸畈。永福乡包括今天华容、段店、胡林、临江等地。灵溪、马迹、金牛在今大冶灵乡、金牛一带,贤庾乡包括涂镇、公友,符石乡包括太和、沼山、长岭、东沟等地。

《武昌县志》记述的区划与今天比对,有两个特别的地方。一是杜山东港、柯营以及90里长港中的下游60里,属于江北黄冈县地界。对照县志附录的县境全图,可以大致判断,当年长江洪水期,武昌北部三乡基本被大水分割包围,长江樊口以内东港、柯营等少数几个高地和江外洲滩同属黄冈,也不难理解。二是南部与大冶县交界地区与今天区别较大。当年梁子湖水域比今天广阔,上游延伸到了金牛、谢埠一带,灵溪、马迹、金牛当时濒临梁子湖,与武昌县多数地区同一个水系,同一条水上运输通道,当时没有划入大冶县。汀祖、碧石、花湖等地不在武昌区划范围。

鄂州历史上鄂县县治、武昌县治时期,与大冶县关系非常紧密、特殊,两次关键的变化奠定了今天的基本格局。其一是公元221年,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县以后,南朝刘宋时期又曾经在武昌县南部地区分设过鄂县,武昌县和鄂县并存的时间368年,后于隋开皇9年撤鄂县并入武昌县。其二是公元967年,南唐分武昌县南部三乡设大冶县,从此武昌县南部地区的区划格局保持了大的稳定,但是局部的小调整仍然比较频繁。

关于山水。武昌县境内散布幕阜山余脉,县境以内各山名与今天没有多大变化。西山、葛山、莲花山,峒山、月山、沼山、武昌山、白雉山、梁子山,《武昌县志》的记载,今天都不难辨识。但是,县域内受洪水控制的长江岸线、湖泊边界、河港走向、道路村庄,与今天的形态差别巨大。百余年前,今天的粑铺大堤、昌大堤还很简易,频繁遭遇长江洪水,域内农田、村庄、道路、新区、街市皆没入水下,江湖接天,一望无际。其时武昌县北部三乡被水包围,形如孤岛。梁子湖、鸭儿湖水域连成一片,浩瀚无边。

“县境所隶,水居其七,山二,土田一尔”。武昌县历来水患威胁严重,外江洪水倒灌,客水过境量大,雨季降水集中,治水是武昌先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考验。然而受生产力水平制约,当时的水利活动只能停留在人力疏堵引导的简易设施水平。交通运输以水上运输为主,农业生产基本上是“望天收”。正因如此,武昌县当时人口在全国、全省的占比,远低于今天的水平。

关于物产。“武昌附近省治,民俗物产,甲于他邑”。《武昌县志》记述的物产,虽多是寻常之物,但种类丰富,质量上乘,分布普遍。按大类划分,有谷、蔬、瓜、果、茶、药、花、草、木、竹、羽、毛、鳞、介、虫、金、石、布、饮、器20余类,近300种。其中多数为地方土畜产品、初级农产品、粗加工食品,只有火纸、紫花布、武昌酒勉强算得上工业产品,可见当时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工业水平十分低下。农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中,铁脚糯、苦荞麦、菇菜、黄花菜、白花菜、番瓜、云雾茶、何首乌、绿萼梅、拗春檀、放排鸭、缩颈鳊、玲珑石、紫花布、武昌酒、豆腐皮等,算得上是精品名产。

关于风俗。“昔孙权徙都江东,英杰多聚于此。物力番盛,民气雍和。有司以尊贤育才为心,学官以敦品励学为教,士乃务为实行,以表率乎四民。而要皆廉隅自饬,不屑于猥琐龌龊之为。”今日鄂州包容开放,民风和气,社会和谐,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吴王迁都鄂州,大大促进了鄂州民间乡风民俗与江东民俗的融合发展,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非常显著。每年元旦,出门向岁吉方拜之,曰“出方”。子弟以次拜尊长亲友,曰“拜年”。立春日焚香酹酒,曰“接春”。清明节扫墓,端阳系蒲艾、饮雄黄酒、系彩避恶,六月六晒书箱、曝谱牒,七月七乞巧,中秋做饼相送,重阳登高,腊八造粥,除夕守岁,还有如婚嫁礼俗、丧葬礼俗、祭祀礼俗,县志记载和民间传承的,都体现了楚文化风俗的继承和江东民俗元素的融合特征。

《武昌县志》还有关于教育、艺文、人物、城池等方面的记述,对今天了解鄂州过去的有关情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当然县志里也有一部分内容带有当时的社会色彩,于今天意义不大甚至全无意义,今天重读,应该有所取舍鉴别。

重读《武昌县志》,感受鄂州变迁。从一定意义上说,县志存史资政,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知晓过去,面向未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县志记述鄂州历史上几千年的历程,尤其是清晚期,西方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农业生产却还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极低。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工业革命潮流,闭关锁国的满清政府没有任何反应。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十年,鄂州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化,足以让我们对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了深刻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重读《武昌县志》,感知鄂州根脉。鄂州历史文化厚重,武昌闻名天下。这里有三国吴都的辉煌,演绎过上下两武昌的兴盛。这里是江汉富庶之地,兵家必争之城。吴楚文化在这里融合,重农兴商在民间传承。鄂州人进取意识强,敢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鄂州人创造了多个第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鄂州多名早期革命活动家率先觉醒。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鄂州农业、地方工业全省领先、全国知名。改革开放以后,鄂州综合实力快速增长,成为全省两个率先由县级市升格的省辖市之一。在各地高质量发展新一轮竞争中,鄂州一定能再创辉煌。

重读《武昌县志》,牢记历史鉴戒。鄂州地处长江之滨,湖港密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湖网连江地区普遍地势低凹,水患乃头等安全隐患。尽管现代水利工程发达,堤防坚固,泵站超强,加之三峡工程调节,水安全显著增强,但我们在加快发展中仍需对自然保持敬畏,时刻居安思危。鄂州自古民风淳朴,“吴楚两古都”直接促进了吴楚文化在鄂州的全面融合,开放包容一直是鄂州乡风民俗的主流,这是发展环境的重要基础,是比拼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抓文化就是抓环境,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大力弘扬。

重读《武昌县志》,牢记传承责任。《武昌县志》成书的时间,决定了其内容的诸多局限。时序上,鄂县以前的记述过于笼统,内容较多缺失。武昌县在不同朝代的存在形态不够清晰。清代武昌县的体制内容不详。内容上,武昌县各主要历史时期的人口规模、历史上几次重要的人口迁徙和多次重要的水患灾害等内容不详。历史上武昌县、武昌郡在今天鄂州并存的关系,武昌县和鄂县的300多年分置经过、武昌县城的几次筑城经历等所述不详。这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重修武昌县志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