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英语、法语、老挝语及常州话、上海话、西安话、广州话、海口话等多种方言,被誉为“语言学达人”的郑子宁,新近推出的这本《中国话》,以语言为考古工具,对中国人日常生活背后的文化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考察。作者分别探讨了中国人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起源与演变、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为人们了解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以历史为经,探寻农耕文明中的汉字演变
《中国话》一书由最初的华夏农民、十二生肖与中国数字、中国人的伴侣动物、老虎与野马、中国的大熔炉、中国人的七大姑和八大姨、中国人用过的衔头、文艺和不文艺的中国地名、甜蜜点心9个部分组成。作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人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文化。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十二生肖与中国数字”这一部分中,作者分别详细介绍了中国人在“数字”使用上,是如何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发展、演变到今天使用的这些数字工具的过程,让人们看到一部渐进的文明发展史。
在“文艺和不文艺的中国地名”这部分里,作者通过“熊在苍山跳、离不开‘勐’的壮侗人、山东的壮语地名、中国城市在外语中的称呼、敦煌、敦薨与吐鲁番、妙香国和郁金地、中国的江河”等章节,来解读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如在“熊在苍山跳”一节里,作者从东晋《华阳国志》中“熊苍山”、唐代《蛮书》中“玷苍山”说起,把苍山的来历及蕴含的文化阐释得一清二楚。而在“山东的壮语地名”一节中,作者指出:壮侗地名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中国西南。接着,作者指出,在中国江南的一些古地名如“姑苏、无锡、句容”,就普遍难以用汉语解读。同时,在山东与江南之间的苏北也不乏神秘的地名。如以养殖小龙虾出名的“盱眙”,作者认为,这些地名应该属于曾经的某种壮侗语。这样的分析,为人们思索中国人的文化融合史提升了思维维度。
以地域为纬,揭示汉语言对世界文化圈的影响
《中国话》一书用大量事例阐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轨迹。作者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过程,为读者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如在“最初的华夏农民”这一部分里,作者在“稻家的出现”一节里指出:在湿地生长的诸多植物中,有一种不起眼的草——野生稻。大约9000多年前,长江边的某个先民突发奇想,发现这种细长的果实似乎可以食用,并且把这个信息分享给了他的家人。然后,“就决定在沼泽边缘开辟一块土地,专门用来种植这种植物。”水稻与米,从此出现在中国人的语言体系中。在“从东非到太平洋——种稻者的扩张”一节里,作者又从印尼、新西兰、马达加斯加等国家一些民族语言体系中对水稻的称谓,发现其与中国话的惊人相同或高度相近,以此证明:各国的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各国的文化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的。同样,在“十二生肖与中国数字”这一部分中,作者依然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阐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历程。作者在“中原的天干地支”一节中指出,在历算当中,十二地支最为古老,从中国文字诞生时起,中国人就已开始采用十二地支纪日。在云南靠近广西和越南边境的广南县和富宁县,有一支叫“布央人”的壮族人,在20世纪才被发现,其语言中“完整地借用了十二地支”。接着,作者在“印度东北的十二地支”一节中又指出,在今天印度的阿萨姆邦,十二地支却保存在阿洪姆人的宗教语言中。这又一次证明,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文化交流。世界正是在交流中,才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国话》是一部轻松而极富趣味性的书。作者将学术界誉为“绝学”的语言学,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讲述语言发展、演进这一复杂的进程中,尽量做到学问与理趣交融,学术与娱乐并重,从而吸引读者阅读。比如,作者在讲述十二生肖的起源、发展、演进、运用、传播故事时,用了“十二生肖抓小偷”这个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深奥的学术,用通俗的标题阐释,从而吸引读者饶有兴趣地阅读,并获得前所未有的知识浸润。这种学问与理趣交融、学术与娱乐并重的方法,在书中比比皆是,如“2和7的神秘联系”“爷是祖父还是父亲?”“自远古传来的爸妈”“爹从何处来?”“永不变的舅舅”等。
(贾登荣)
《中国话》
郑子宁著九州出版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