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多年,洋澜湖开辟了湖水排江通道,围湖造田兴起,集水区域扩大,湖面急剧缩小。鄂州主城从滨江时代快速迈进滨湖时代,洋澜湖别无选择从城郊湖变为城中湖。
全新的出路
1973年以前,洋澜湖秋冬季湖水排江,春夏季关闸度汛。排江时尽可能腾退湖容,度汛中只能够严防死守,湖水没有别的出路。1974年3月,洋澜湖电排站建成投入使用,湖泊水系港堤闸站功能全部配套完成,洋澜湖度汛排渍有了彻底解决问题的全新出路。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到了上世纪80年代,洋澜湖日接纳城市污水达到6万吨,年接纳总量是洋澜湖湖容的4倍。加之湖区降水三分之二左右集中在春夏季,因此,每年数倍于湖容的湖水通过电排站排江,原来唯一的五丈口秋冬湖水外排占比越来越少,几乎忽略不计。
洋澜湖电排站的建成使用,对洋澜湖解决渍水内涝问题提供了根本保障。
缩小的湖面
洋澜湖1953年测得面积最大时9.62平方公里。当时洋澜湖核心区及周边湾汊,分别被整体划作地方国营渔场、乡村集体渔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渔场围垦受到一定遏制。即使1958年因粮食紧张,鄂城县掀起一股湖泊垦殖高潮,洋澜湖核心区也基本没有受波及,周边湾汊除五丈湖外,其他水面被围垦侵占的情况也好于其他水系。但从1973年冬季开始,特别是1974年洋澜湖电排站建成使用以后,洋澜湖流域围湖造田大干快上。短短五六年时间,洋澜湖围湖造田10多处。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同水位的洋澜湖水面只剩下2.97平方公里,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尽管2003年部分实施破垸还湖,但还湖以后的洋澜湖水面也只恢复到4.17平方公里,相当于水面最大时的43%。大部分被围垦湖面在后来的城市扩张中遭永久占用,洋澜湖湖面整个向内收缩了一个大圈。
南进的城市
40年前,除西山南麓的鄂钢、鄂城水泥厂外,鄂州主城建城区大部分在沿江一线区域,面积相对狭小。今天已是城市中心的明堂市场及其以南区域、滨湖西路沿线区域、小桥港和洪港入湖暗涵周边区域、五丈港沿线区域、莲花桥和南浦虹桥南北桥头半岛区域,基本都是洋澜湖水面。文星塔就在洋澜湖水边,石盘渡桥(大桥)还是唯一东出鄂城的水上通道,洋澜湖养殖场是湖区中心最显眼的建筑。如今,这一切都变成了远去的记忆。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从建设街、武昌大道、文星路到滨湖北路、滨湖南路、寿昌大道,鄂州主城快速扩张南进,鄂州从县城到县级市再到地级市,城区中心从滨江到滨湖,环洋澜湖过半数水面被城市建设占用。
消失的湾汊
洋澜湖湖面东西狭长,26公里湖泊岸线蜿蜒曲折,湾汊洲咀环湖密布。位于洋澜湖西北部的明堂湖,曾经是洋澜湖最大的子湖(湖汊),经罗口连寒溪浦可通长江。明堂湖东南岸边的南门塔(文星塔)下,是洋澜湖南岸水路进城最大的明堂铺码头,北面从南宋开始,就是武昌城传统的儒学。学堂、宝塔、渡口,是长期环绕明堂湖的三大标志,只可惜近40年过去,除了幸存下来的南门塔孤立于街市中心,其他早都随明堂湖的消失难觅踪影。
洋澜湖另一个代表性的子湖五丈湖,也悄无声息消失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1955年后整修加固五丈湖堤闸,五丈湖周边部分滩涂被就势围垦。1974年洋澜湖电排站建成以后,湖水外排长江开辟了新的通道,位于洋澜湖东北部的五丈湖吐纳功能迅速弱化。随后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洋澜湖掀起围湖造田高潮。在这个过程中,五丈湖湖面大部分被围湖造田,短暂耕种以后又很快被征用,建成连片的城东工业区。再后来通过企业改制“退二进三”被城市建设永久占用,五丈湖完全消失,留下一条4.1公里截流港性质的五丈港。
还有茅草湖、庙湾湖、进湾湖,团鱼洲、兔儿墩、肖家咀、百子畈等,这些洋澜湖的历史地标,如今大部分已难觅踪迹。
拓展的流域
五丈湖变成五丈港以后,五丈港仍然长期被视为洋澜湖的出水港,这实在是一个误会。
五丈湖消失以后的五丈港,功能远非出水港那么简单。五丈港不可以等同于五丈湖!一方面,五丈港西接洋澜湖,东出五丈口,是洋澜湖连接长江的一条通道,但已不是唯一通道。每年关闸度汛期间的洋澜湖渍水,包括五丈港汇集的大量渍水,都需要通过洋澜湖电排站向外江抽排。另一方面,五丈口原本既是洋澜湖的入江口,同时也是下游车湖(东湖)入江口。1955年五丈口闸下移熊家山后,闸口前五丈港就直接承接着车湖流域部分来水。尤其是1997年为了扩宽拉直鄂燕路,交通建设直接平掉了原五丈湖东与车湖流域的分水岭杨树坝,导致东水西流,散放无序。加之鄂黄大桥连接线建设,路东区域地表水不能直接进入洋澜湖,而改向汇入五丈港,导致汇入五丈港的集水面积成倍扩大。五丈港中间接入的三汊港、茅草港,汇入已经消失的原五丈湖、茅草湖、车湖流域地表径流,秋冬季尚可经五丈口北入长江,春夏季则只能反向西入洋澜湖。须知洋澜湖流域年降雨大部分集中在春夏季,因此五丈港所承担洋澜湖入湖港的任务更加突出。在片面强调五丈港洋澜湖出湖港功能的情况下,五丈港更多承载的洋澜湖入湖港功能被忽视,并因此成为五丈港两边城市建成区域遇水即淹的重要原因,更成为洋澜湖多年截污不断的一个逻辑起点。
洋澜湖作为水系完全独立、流域基本稳定的湖泊,成湖之后始终没有大的变化。1997年鄂钢实施工业废水“东水西调”,厂区部分地表径流随之西去樊口,洋澜湖来水面积有所减少。近两年,洋澜湖加快实施换水计划,“西水东引”,入湖水源发生了有趣变化。2019年,西引三山湖水通过地下顶管,入洋澜湖工程建成通水。每当监测水质出现下降趋势时,洋澜湖西南角橘园公园附近湖面就会出现多股湖底涌泉,将三山湖水从新港经地下管道汩汩引入湖内,并且自西向东,和洋澜湖电排站形成微动循环。带着三山湖水草沁香的这股清流,短时间就可以融入整个洋澜湖。
洋澜湖历史性实现跨流域引水,跨水系联动,已成为洋澜湖治理水平根本性提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洋澜湖湖域变迁的一个特殊标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