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俯首勤耕耘甘为“老黄牛”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鄂州日报

从法官到优秀检察官,再到理论研究人才,刚满40岁的王军一直勤勉敬业、恪尽职守,被同事戏称为“年轻的老黄牛”。他用持之以恒的韧劲、满腔忠诚,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业绩。

王军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连续4年被评为全市优秀公务员,30余篇调研理论成果在省级以上重点刊物发表,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等意见和建议150余条,50余条获有关领导批示,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2020年7月,王军被评为全省“先进检察官(检察人员)”,2016年他的家庭荣获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关键时刻豁得出

作为党员干部,王军始终坚持把政治素质作为第一素质,把忠诚可靠作为第一品德,以人民为中心,不断用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索,从零碎学习到系统钻研,王军的业务能力、文字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稳步提升,2015年被抽调到省院检察长办公室工作。

去年疫情突袭,远在恩施的王军接到市委办紧急电话后,第一时间向院领导汇报,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点多钟。由于实施封控管理,王军无法立即返回鄂州,只能每天通过电话、微信协调和参与防疫工作。在远程办公的同时,他积极与鄂州、恩施两地防疫指挥部联系,寻求返程办法。

2月17日,王军想方设法借到一辆车,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毅然踏上归程。当时正值下雪,路面湿滑,王军不顾自身安危,驾车10小时,行程600多公里,“逆行”回到岗位。“这是我第一次开长途,10个小时不吃不喝。”王军说,在那个非常时期,没考虑那么多,也顾不了那么多。

回到鄂州,王军迅速投入疫情防控工作,身兼数职,白天在单位处理相关事务,晚上下沉社区参加值守,并利用工作间隙组织开展宣传活动,传播“检察战疫”正能量。

无论在平日还是“战时”,王军始终保持一腔热情,用勤奋和担当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默默奉献硕果丰

“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是王军的不懈追求。在检察机关工作9年来,他组织开展了28项重大调研,累计撰写文稿材料近千份、500余万字。

撰写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等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作交流。连续7年负责起草检察院工作报告,连续7次起草全市检察长会议和检察长座谈会主题报告,均得到高度认可。2019年,王军撰写的检察机关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转市委常委、市直各部门传阅学习。

办公室工作繁、忙、杂,王军对各项职责进行梳理归纳,提出办公室要以文稿起草、新闻宣传为龙头,以政务保障、督促检查、代表联络、综合协调为支撑,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并列出明细表,制定流程图,确保高效运转。

在王军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工作实现从落后到追赶再到领先的跨越:连续2年在全省考核中名列前茅,全市两级院档案管理在全省率先实现数字化,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交流,11件新闻作品在湖北检察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多件新媒体作品被最高检推荐,连续2年被省院表彰为全省检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并获评全市党委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不计个人名利得失

在同事眼里,王军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得失。

王军是第一批员额检察官,精于办案,可由于工作需要,他主动退出检察官员额。最初家人不理解,王军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他说:“组织上把我放到这个位置,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

8小时之外,办公室还要负责值班,每个节假日,王军几乎都是在办公室度过,“5+2、白加黑”已成常态,白天忙事务、搞服务,晚上写材料和工作总结,累了困了就在办公室躺一躺,有时甚至彻夜不休。

由于长期加班熬夜,王军视力严重下降,影响了身体健康,两次到医院就医,但病情稍有好转就回到了岗位上。

“爸爸你别去加班,陪我好吗?”每每听到儿子说的这句话,王军都深感内疚,可为了热爱的检察事业,他只能放下一些个人的利益。

对待工作,他怀着火热的心;对待同事,他怀着谦虚的心;对待社会,他怀着善良的心。这位“年轻的老黄牛”,用朴实无华的品格、过硬的本领,为我市检察事业发展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