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向卒中亮剑 为健康守垒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鄂州日报

近日,鄂州市中心医院传来捷报,在5月份举行的2021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十一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上,该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授予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称号,成为全国131家获此殊荣的市县级医院之一。

脑卒中,俗称“中风”(中医病名),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高频词汇。事实上,它更是一个有着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凶险疾病。在百姓的健康威胁榜单上,它甚至高居榜首。

在脑卒中预防和治疗领域,鄂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医疗团队一直致力于用最先进、最有效的手段和最完善的治疗体系服务患者,他们在鄂东南率先建立急性卒中单元,率先开展静脉溶栓治疗;他们成为省级“急救地图”中的重要坐标,正向着建立国家最高等级卒中中心的方向稳步迈进。

鄂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医疗团队

鄂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独立开展支架植入术和机械取栓术

2021年5月,鄂州市中心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称号

用最有效的手段去治疗——鄂东南率先开展静脉溶栓治疗

脑卒中是影响我国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在我国,它已成为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

“脑卒中有年轻化的趋势,而且非常凶险。人一旦中风,有75%的几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大概40%的病人会形成重度残疾,从而丧失劳动力。”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内科主任徐峻峰从医近30年,在他的记忆里,诊治过的最年轻的非先天性原因的脑卒中患者,年龄只有27岁。为了挽救一个个生命,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始终努力开辟最佳治疗路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我国脑卒中的70%,因此也是临床治疗的主攻方向。

2006年,市中心医院由神经内科在鄂东南率先建立急性卒中单元;2015年,该院又在鄂东南率先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实现了治疗成效的一次次飞跃。

静脉溶栓治疗——迅速挽救脑梗死患者生命、减少致残

2016年7月26日早上,一名38岁的女性患者,因为“右侧肢体瘫痪,失语1个小时”被紧急送往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值班医生皮强峰及溶栓小组经过评估,并征得患者家属同意,使用静脉溶栓药物1小时后,患者能简单与人沟通交流,右侧肢体肌力由0级恢复到Ⅲ+级。一周后,患者康复出院,右侧肢体肌力恢复到Ⅳ级,生活基本能完全自理。开展静脉溶栓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每年让近百名患者得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溶栓人数逐步增长。但是,目前溶栓例数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地区水平,原因是群众对溶栓治疗“时间窗”、卒中危害的认识不深。

据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是超早期内(<4.5小时)给予溶栓药物静脉溶栓,是国内外脑血管治疗指南一致推荐的治疗方法。患者越早经过溶栓治疗,风险越小、获益越大。经过超早期溶栓治疗,往往能获得极佳的治疗效果,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从而大大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动脉取栓技术——为颅内大动脉和颈动脉闭塞患者力挽狂澜

脑梗死的治疗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早一秒打通闭塞血管,就能挽救更多脑细胞。溶栓药物治疗对于脑梗塞能发挥较好的疗效,但如果是较大的血栓堵塞在颅内大血管、颈动脉等重要部位,单纯使用溶栓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此时,采用支架植入术和机械取栓术,是另一套更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往往能从死神手中抢救更多的脑梗死患者。

2021年1月10日,一台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手术,在市中心医院成功实施。当日,一名脑梗死患者被紧急送往市中心医院。经全面检查,该患者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须通过支架植入打通血管。

颈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病因,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虽是介入微创手术,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为此,神经介入团队皮强峰、朱金洲医生对患者进行了详细评估,在做好应急预案后,为患者实施了颈内动脉球囊扩张术+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的成功完成,标志着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在神经介入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5月29日下午2点,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一名52岁男性患者,突发意识障碍、左侧肢体偏瘫。经检查,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完全闭塞。此时,采用动脉机械取栓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的首选措施。

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手术随即展开,65分钟后,患者右侧大脑血流灌注完全恢复,术中取出4枚血栓。术后1小时,患者意识清楚,左侧肢体肌力完全恢复。“出人意料”的疗效,是神经内科介入团队共同努力的回报,也是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神内、心内、影像、麻醉等科室通力合作的结果。

今年以来,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大力开展颅内大动脉、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截至目前,已成功实施支架植入十多例。

经过半年来的临床实践,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对于提高我市脑血管病核心诊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用最广泛的宣教去防治——争取卒中防治的“黄金时间”

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中风知识,增强自救能力,5月24日上午,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在门诊开展“世界预防中风日”宣传及义诊活动,普及脑血管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世界预防中风日”宣传活动,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开展脑卒中健康宣教的一个缩影。为增强公众防治意识,神经内科积极深入乡镇、社区,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科普脑卒中防治知识,大力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和广大群众对脑卒中的认识,把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的影响力和作用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从疾病的救治延伸到防控,使广大群众对“慢病急发、早防早治”的脑卒中防治理念了然于心。

“譬如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按照诊疗指南,要求在发病的4.5小时之内开展,超过时间再使用溶栓治疗,患者出血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宣传教育,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徐峻峰说。

如何更早地识别脑卒中?专家指出,可以通过三步识别发作信号,即1看:脸不对称,嘴巴歪;2查: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3听:说话口齿不清,意识不清楚。一且出现以上症状需及时就医,抓住脑卒中4.5小时最佳治疗“时间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治疗中风的手段是有限的,即使现在有静脉溶栓、血管介入取栓等成熟有效的治疗方案,但也只能使进行了溶栓或取栓的患者增加30%至40%的几率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还有部分患者会造成残疾,无法健全地回归社会。”徐峻峰强调指出,对于脑卒中,预防永远是第一位的,也是最有效的,因此,公众必须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管控。

据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以及抽烟、肥胖缺乏运动、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提前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卒中的发生,从而降低发病风险。

正在实施的湖北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将心脑血管疾病摆在了影响群众健康的首要位置。“作为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要让急救绿色通道更加畅通,要在脑卒中的诊治水平上有大提升,最终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徐峻峰表示,神经内科将争取在1至2年时间内,推动市中心医院建成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全力打造更高质量的脑卒中医疗服务体系。以神经内科为核心团队的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未来将充分发挥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全市各级医院的联动,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开展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筛查,加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及时转运,积极推动卒中防治工作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不断提高我市卒中防治能力和水平,全力向疾病亮剑、向健康出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