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午10时许,黄石市西塞山区上窑社区新建路一间普通民房内,陈设简单,但墙上挂满了书画。
62岁的陈敬忠坐在椅子上,正在写毛笔字,下笔苍劲有力。不一会儿,行书“宁静致远”四个大字便已写好。收笔的一刹那,灿烂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在他的笑脸上。
陈敬忠在练书法
陈敬忠的行草作品
摔倒了,
再挣扎起来练字
陈敬忠光头、浓眉,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可他连坐下、站起这种简单的动作做起来都异常吃力,更别说行走。“站起来写字效果会好很多,但我怕坚持不了,坏了一幅字。”陈敬忠实话实说。
陈敬忠也曾尝试过“站着”写字,就是身子依靠书桌,左手撑桌,右手拿笔。可才一会,他的右手不停地抖动。
“啪!”大概五六年前的一个午后,正在写字的陈敬忠,终因站立不稳、手部力量支撑不住,重重地摔在地上。摔在地上挣扎了几次才起身的陈敬忠,倚靠着桌子,抬头望向窗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只可惜了那一幅字。”陈敬忠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整理好笔墨纸张,只得坐着,再次有条不紊地练起字来。
陈敬忠说,“宁静致远”这四个字是他现在生活的写照。如果要概括他62年的人生经历,陈敬忠用了另外几个字:“自强不息”。
经历坎坷,
从患小儿麻痹症到中风
陈敬忠的人生不可谓不坎坷。
1959年,陈敬忠出生于鄂州汀祖镇凤凰村一个普通家庭。
3岁时,他高烧不退,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右腿肌肉萎缩不能直立行走。陈敬忠的父亲陈大钧是教师。陈敬忠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他练字。
1977年,陈敬忠拖着萎缩的右腿读完汀祖高中,当时学校看他写得一手好字,就聘用他为学校刻印员,“就是帮师生们刻印资料、试卷。”
1986年,怀揣着进城梦想的陈敬忠,毅然决然地辞去学校工作,一个人来到黄石谋生。
起初就是在路边,摆摊给人家刻章。“只要是印章,我都会刻。”
随后生意越来越好,陈敬忠还开了家店面。1991年,陈敬忠结了婚,1994年儿子出生,1996年女儿也来到了世上。
家中几个兄弟姐妹,在陈敬忠的帮助下,都从老家来到黄石城区定居。
日子渐渐好起来了,可命运又一次无情地碾压了他:1998年,陈敬忠中风,左腿瘫痪了。
陈敬忠至今还记得中风那天,他突然倒地不起,被人抬至医院,医生检查后告知是中风。一听是中风,陈敬忠吓坏了,凝视医生,急声道,“医生,您再看看,我怎么可能是中风,会不会……”
看着病房里那些中风瘫痪的病友,陈敬忠喊来兄弟几个,来了一场“临终托孤”,交代后事。
“住了一个多月的院,出院后,就买了房子。”陈敬忠说,买房子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当时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因为哪天我要是人没了,还可以留给妻子儿女遮风挡雨的地方。”
挺过艰难,书法给了他新生
“那时候我真的大彻大悟了。”陈敬忠除了花光毕生积蓄买房子,再就是选择了书法。“当时我会的谋生技艺不多,除了书法我不会别的。”
当然,过程很艰难。陈敬忠没日没夜地练书法。为了省纸张,陈敬忠就在别人不要的废弃报纸上写字。
几年后,陈敬忠卖出了人生第一幅作品。“一幅方正小楷,卖出了一百块钱。”当晚,陈敬忠激动得夜不能寐。后来,陈敬忠的书法越写越好,结识了一批书法爱好者,也结识了一些名家。
“可以说,书法给了我新生。”就在陈敬忠习惯这种生活时,妻子在2015年提出了离婚。
“离就离吧。”或许,陈敬忠也不想拖累妻子。
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的陈敬忠现在就以书法为伴。
陈敬忠的家位于一楼,他还买了辆代步车。在家拄拐杖,在外坐轮椅车。没事时除了约三五好友在家小聚,“大家一起喝茶,练书法”,又或者就一个人坐着车逛黄石,“虽然我走不了,但我可以坐车,可以看一看外面的风景。”
(来源:《东楚晚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