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是和团圆联系在一起的。在那一夜,苏轼“把酒问青天”,期盼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那一夜,白居易感慨“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在李商隐的诗中,那一夜,大概嫦娥都后悔偷吃了灵药,落得个形单影只。古人如此,近代的文人亦然。他们或者直抒胸臆,或者通过笔下的人物,抒发着中秋时节对团圆的期盼和分离带来的惆怅。
苏轼
借词抒情,慨叹中秋不能与亲人团聚的遗憾
古代的文人墨客,写中秋节的人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被看作中国“对月抒怀”题材的巅峰之作,以至于有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这首词的序言,这首词是苏轼因为想念自己的弟弟苏辙而写的。写《水调歌头》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人的政见不同正被贬官在外。他本想到离苏辙比较近的地方为官,但愿望没能实现。中秋那夜,皓月当空,想起几年没能见面的弟弟,苏轼心潮起伏,乘酒兴写了这首词。不能团聚的遗憾又持续了一年,第二年的中秋节,苏轼终于见到了弟弟,又写了一首《中秋月》,其中那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让人唏嘘不已。
除了诗词,古代的很多故事中也有人们在中秋祈盼团圆的情节。如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中,王瑞兰在院子里拜月,祈求月神保佑自己与丈夫重新团聚。
杨绛
将书中的大团圆结局放在中秋佳节
在文人们的笔下,团圆与分离,但凡发生在中秋,其感情之强烈,总是更增几分。杨绛先生在其经典作品《洗澡》问世多年后,又作《洗澡之后》一书。用杨绛自己的话来说,这其实是一篇新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
《洗澡》故事曲折,涉及人物颇多,其中以姚宓和许彦成之间的纯洁感情最为人们所称道,但同时也有读者怀疑其友谊的纯粹与真挚。在《洗澡之后》中,杨绛给了这两人一个让人满意的结局——许彦成的妻子杜丽琳因爱上别人主动提出了离婚,如此一来使两个人在精神上都得到了解脱,且都找到了称心的情感归宿。《洗澡之后》的结尾,就发生在中秋节。杨绛在结束语中这样说:“中秋佳节,李先生预备了一桌酒席,一来为姚太太还席,二来也是女儿的订婚酒。时光如水,清风习习,座上的客人,还和前次喜酒席上相同,只是换了主人。许彦成与姚宓已经结婚了,故事已经结束得‘敲钉转角’。”这样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再不会被更改了。
之所以将结局安排在中秋节那一天,大概是因为杨绛极看重中秋节所代表的团圆意味。2010年的中秋节,时值钱钟书百年诞辰纪念日前后,杨绛赋诗《中秋》回忆爱人:“忽见窗前月玲珑,秋风竦竦吹病松。心胸郁结人知否,怀抱凄清谁与共。离合悲欢世间事,阴晴圆缺凭天公。我今无意酬佳节,但觉凄凄秋意浓。”这中秋之夜的喟叹,让人想起了她在《我们仨》中所说的那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同时,也在这凄凄别情中,想到了昔日团聚时的温暖与甜蜜。
鲁迅
中秋月色因与亲人团圆与否而不同
中秋能与家人团聚,无疑是最好的。漫画家丰子恺在其随笔集《静观人生》中回忆往事时说,他童年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就是“父亲的中秋赏月”。
“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谈笑,看月,他们——父亲和诸姊——直到月落时光,我则半途睡去,与父亲和诸姊不分而散。”在丰子恺的笔下,全家团聚、言笑晏晏的中秋之夜,令人颇为神往。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与家人团聚。鲁迅多年离家在外,在他1912年至1936年间的日记中,几乎每年都有关于中秋的记述。
1912年,鲁迅应蔡元培之邀,离开家乡赴北京任职。中秋节那天,他下午和晚上接待了几位朋友,晚上十点左右返回卧室,“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颇有几分唐人“寒梅着花未”的惦念。鲁迅的日记向来简洁,很少有浓郁的情感流露,但这寥寥数语中,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不能与家人团聚纵然遗憾,但可以通过与朋友欢聚来弥补。1917年,鲁迅在北京绍兴会馆与朋友共度中秋,那时他已经不觉得月亮发出寒光,而是说“月色极佳”。1931年的中秋节,鲁迅与夫人许广平一起走亲访友,直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家。在他看来,仍是那轮明月,但因为与至亲之人聚在一起,那晚的月色已不是“极佳”一词所能描述,而是“月色甚佳”。团圆之时,竟然连月亮都是不同的。
梁羽生
《萍踪侠影录》中的侠客也有中秋情结
与直抒胸臆的散文、诗歌不同,很多时候,作家们将对中秋时节团聚的欢乐和不能团聚的惆怅通过笔下的人物表达出来,甚至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们也不能免俗。梁羽生在小说《萍踪侠影录》中,即有一段对中秋节的描写。
那时云蕾对张丹枫已经情愫暗生,但因为哥哥的反对不能与之在一起。一日同乘一匹马缓缓而行,张丹枫“偶一抬头,只见玉宇无尘,蟾宫影满,天边明月,恰似冰盘。月光悠悠地洒下来,四野如蒙上一层薄雾轻绡,景色清幽美妙。猛然省起,今夕何夕,正是中秋。”
张丹枫有情,于是指着明月大声吟诵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云蕾却因为哥哥的反对而无奈地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张丹枫于是借女诗人朱淑真的诗来安慰她说,朱淑真在中秋之夜见到月亮被云遮住,感怀身世,因而写了这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为:“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云蕾因为这番话而心中感念,猛一抬头忽见那片浮云已飘去,月亮又露出来了。
“这两人历尽风波,屡经险难,今宵始得同乘白马,共赏月华,虽然心思不尽相同,但都感到这是人生至美之境。两人耳鬓厮磨,喘息相闻,肌肤相接,看着天边明月升起落下,只感万语千言,说之不尽,但却又不必多说,彼此心意,尽都在无言之中,心领神会了。”梁羽生如此描述两人的中秋之夜。月下人团圆、心相印,对于恋人来说,最美的中秋节恐怕莫过于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