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秦荣
通讯员 高红明
“这一茬栽下去,再过一个月就能挣钱了。”3月29日,孝南区肖港镇农四村脱贫户张志华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着给薯尖苗浇水。因为忙不过来,他从村里请了5个人,每人一天70元的工钱。
张志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刨去肥料、人工等费用,每亩能纯收六七千元,五个大棚三四亩地一年就有两三万元收入。这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农四村位于肖港镇西南部,耕地面积1800余亩,现有人口2700余人,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53人,其中劳力12户19人。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出路,2019年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与此同时,因为青壮劳力外出,300余亩耕地被抛荒。
农四村的出路在哪里?2018年,肖港汪寺总支书记刘祖伟和村支书梅进辉一起,苦苦寻求农四村的出路。他们到黄陂、白沙洲等地考察,发现薯尖销路好、采摘周期长,且极适合农四村的土壤。
说干就干!可因为没有技术和经验,二三十亩露天薯尖,最终被冻死大半。存活下来的部分又因为正赶上薯尖大量上市,价格暴跌,一斤倒亏5元钱。
痛定思痛后,梅进辉下定决心盖蔬菜大棚。但是,钱从哪里来?这一年,孝南区委、区政府为加强脱贫攻坚力量,在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并加强脱贫攻坚财政投入。2019年3月,孝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驻农四村工作队进驻。他们为农四村申报了蔬菜大棚扶贫项目,获得扶贫资金30万元,但村里需自筹20万元。后来,孝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农行等共同承担了10万元,农四村借了10万元。“我们相信,只要产业发展顺利,还清10万元应该问题不大。”梅进辉回忆道。
2019年11月,40余亩蔬菜大棚建成了,由村委会统一经营管理,收入归村集体所有。农四村集体有了“第一桶金”,告别了多年村集体无经济收入的历史。所有贫困户也在这一年实现脱贫。截至目前,该村已发展薯尖大棚150亩,露天薯尖120亩,并带动周边革新村、群兴村、农一、农二、农三村种植薯尖近百亩。去年,农四村村集体收入达12万余元,带动群众用工增收13万余元,其中包括5个贫困户。
2021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转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衔接之年。农四村的薯尖产业也翻开了崭新的画卷。不久前,村里成立了孝北澴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以“公司+合作社”的模式,为该村4个合作社提供技术、管理、收储、运输、销售等服务。
去年12月,由河北新发地集团投资的华中农产品国际冷链交易中心在孝南区毛陈镇动工。该项目投产后将借助现有的3万余家一级批发商渠道,助力孝感及湖北农产品实现“买全鄂、卖全国”。年初,农四村已与新发地进行对接。梅进辉说:“以后,我们的薯尖也可以‘卖全国’了。”
销售半径扩大了,收储技术必须跟上。今年,农四村将建一座800平方米的冷藏库,并规划建设薯尖种植扶贫产业园,把薯尖产业打造成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产储销一条龙,进一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充分发挥带贫减贫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