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奋力书写温暖的脱贫答卷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孝感日报

记者 秦荣

特约记者 陆新刚

在4月13日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孝南区祝站镇党委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与武汉市黄陂区仅一河之隔的祝站镇河界村,从贫困户成长为蔬菜专业合作社领头人的李安学,正忙着组织附近村民采摘红苋菜、空心菜。

截至2020年12月,该镇像李安学一样的1335户3577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祝站镇,这个孝南区曾经的贫困村、贫困人口最多,承担全区三分之一扶贫任务的乡镇,翻开崭新的一页。

祝站镇共有1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前,该镇村级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干部队伍建设等在全区都很薄弱。2014年,全镇6成以上的村集体收入为零,无一过5万元。当时,70岁以上的村干部有7人,最长者77岁,村干部结构老化,凝聚力、建设力都差强人意。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祝站镇党委该如何扛起脱贫攻坚的大旗?“各方面条件不成熟,资金有限,队伍不强,镇党委、政府很困惑。”祝站镇党委书记张华向记者坦言。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祝站镇党委班子首先统一思想认识,自上而下过思想关,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自觉,把最能战斗的干部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认真挑选10名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业务骨干组成该镇脱贫攻坚“尖刀班”。张华介绍道:“全镇以90%以上的精力,投入脱贫攻坚战中。”

对驻村干部管理,祝站镇更不含糊,采取不定期暗访,抓纪律作风。每周一提醒、每月一会商、每季一督办,每年一考核,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细落地落实。约30名党员干部因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不细、监督不力、把关不严,被执纪问责。

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产业。

祝站镇根据各村不同资产资源禀赋,以“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积极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名人大户加入扶贫产业发展队伍,采取薪金、股金、租金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发展村级扶贫产业。目前,该镇已逐步形成四大扶贫产业:优质粮油种植基地2万亩,界河沿线蔬菜种植产业5000亩,中部、南部地势低洼区水产养殖产业2900余亩,油茶、花椒、茶叶等特色种植产业2500余亩,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贫格局。

从引进来,到强起来,扶贫产业凝聚了祝站镇党委的汗水和心血。张华挂帅,带领班子成员到各村调研,召开屋场院子会,为各村量身定制强村富民的好产业,但困难重重。

祝站镇土地多为岗地,水源有限,产业基础薄弱。“老板有钱不敢投,村民没信心宁可抛荒也不支持,”祝站镇党委副书记熊嘉说。为此,镇党委一班人为了引进产业项目跑细了腿,磨破了嘴。

2017年,为了引进油茶产业,祝站镇党委和驻村工作队数次前往大悟县,最终动员大悟县绿茶集团公司总经理严四毛到瞿集村投资油茶基地。次年,800亩的油茶基地建好了,祝站镇党委积极履行承诺,新修产业道路等。不想,遇上大旱,800亩油茶苗急等解渴。镇党委决定为其打4口深井。一位村民却闹到村委会,担心水源紧张影响生活用水,坚决不让施工。在场的张华耐心做工作,拍着胸脯承诺:“大家放心,如果没有水吃,我们镇干部和村干部一起为大家送水。”最终,4口深井如期完工。看到镇党委的决心,严四毛非常感动,很快又在瞿集发展了2000亩油茶。

为了防止出现返贫,祝站镇还在全区率先出台《祝站镇关于规范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补贴的实施方案》,引导镇内37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两带”(指“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双100%。

通过“两带”,李安学、陈伦安、王四清、祝心火等一批贫困户成功脱贫,并成为市、区级“脱贫明星”。2020年李安学家庭还入选“荆楚脱贫攻坚最美家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