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悦
两岸护堤漂亮坚固,鹅卵石铺成的步道和绿草地相映成趣,凭栏而望,水体碧绿如带,正是居民休闲散步好去处。这里,是西湖桥社区西侧的景致。
党建引领,凝聚共识
共建美好家园
在孝感主城区的西边,有一座流传着“赵匡胤桥头沽酒”历史的千年古桥,坐落在老澴河支流之上,名曰西湖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代久远,桥两边曾杂草丛生、破败不堪,桥下水体发黑发臭、垃圾漂浮。如今,得益于老澴河综合整治,西湖桥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实施,西湖桥重焕生机。附近居民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等老澴河改造成功,支流入口打通,这里的水就会变成活水,岸边环境改造完善后会更漂亮。”西湖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饶耀华指着眼前的景象畅想着未来。
西湖桥社区因桥得名,西湖桥就是这里得天独厚的资源。根据规划,社区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一社一品”,努力吃上文化旅游这碗饭。
方向有了,可具体怎么做?饶耀华寻求着破题之法。
去年7月,市委军民融合办与西湖桥社区结对,联系社区工作队也同步下沉。签署共建协议,开启共建共治共享之路,社区中心工作、重点事项等由社区和单位一起研究讨论。
针对社区规划方向,结对单位和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思想共识,激发社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去年10月中旬,市委军民融合办与社区结对开设党建人才培训班,组织党员干部同赴宜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宜昌许家冲线路、参观三峡大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屈原祠廉政教育基地……
“社区的发展也应该像许家冲移民村一样,紧贴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前景可期。”此行,饶耀华收获满满干货,思路愈发清晰。
小事办实,实事办好
为居民幸福添彩
西湖桥社区有18个小区,大部分无物业管理,工作队协助社区成立自管委,建立网格党支部,吸纳党员和热心居民担任“三长”,小区琐事有了人管。
小区住户分散,又涉及拆迁改造,环境复杂,治安隐患不小,社区组织下沉党员成立夜间巡逻队,每日轮流巡查,对不法分子形成威慑,既维护了治安,也解决了一些其他民生问题。
拆迁留下的废旧线路无处“安身”,裹挟在一起凌空悬吊着,有的下坠接近地面,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都是废旧电线、网线、电话线之类,有的没用了,有的还能再利用。”饶耀华介绍,社区想自行清理,可毕竟不是专业人员,不敢乱动;找专业部门派人清理,可那些线出自不同运营商,废旧线路没什么回收价值,找来找去也找不到一家愿意帮忙。
一天,市政府副秘书长何健作为下沉党员参与夜间巡逻,饶耀华向其直言难处。
民生无小事。何健联系到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中国移动安排4名技术人员帮助清理了辖区西门外正街上的废旧线路。此后,工作队队长王筠又联系经信、电力、城管等多个部门,后湖闸18号小区门口的废旧线路也被清除。
电动车上牌工作启动后不久,社区居民普遍反映上牌难。交警部门下沉党员邹兵和其他党员干部配合,冒着酷暑利用一周时间为居民集中办理电动车上牌600多辆。
“邻里守望”,情牵你我
党员群众如亲人
社区将困难和特殊人群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工作队协助社区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两人包保守望一户,时常“敲敲门”,嘘寒问暖送关怀。
92岁的汤启江老人身患哮喘,老伴几年前离世,子女不在身边,家里请了一位保姆照顾饮食起居。时间一长,难免感到孤独,好在下沉党员易国平时常上门看望,陪他聊天,并打电话给其子女提醒多回来看望。
社区一位小居民从小患先天性皮肤病,常年寻医问药总不见好,社区和工作队为其联系寻找医疗资源,鼓励孩子父母积极面对……目前,已有14名下沉党员参与“邻里守望”志愿服务。
为充分发挥下沉党员优势和能力,为社区治理精准注入活力,社区根据下沉党员的专业特长,量体裁衣,制定共性及个性岗位,推行“三单”服务模式,满足下沉党员个性需求,最大化发挥党员干部聪明才智、专业特长,实实在在服务群众、服务社区,为社区治理献计出力,促进社区治理水平提升,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通过下沉,单位、党员和社区、群众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切实感受到社区工作的繁杂和难度,我们不仅是被社区服务的对象,还是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人翁。”王筠由衷感叹,通过下沉社区,党员也受到了教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