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抗日烽火鄂中燃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孝感日报

“寇深日极已无家,策马洪山踏日斜。

风自寒人人自瘦,拼将赤血灌春花!”

1938年冬,鄂中地区战火纷飞,武汉、应城相继沦陷。三十来岁的瘦削青年陶铸,一路向南,经石板河进军丁家冲(今京山市罗田镇),带领“应城县抗日游击队”(以下简称“应抗”),浴血奋战在敌后战场。

在党的领导下,由应城汤池点燃的鄂中抗日烽火正熊熊燃烧,与豫南的竹沟、鄂东的七里坪迅速结成燎原之势,席卷整个鄂豫边区抗日战场。

时隔八十二年后,当我们重返汤池旧址,再度踏上“应抗”先烈走过的道路,回望革命岁月,人间正道在历史的天空中愈发耀眼。

团结并斗争

汤池接力时代使命

1937年11月初,寒风凌冽。爱国进步人士、湖北省建设厅厅长石瑛,趁着夜色穿行于特务密布的汉口中街,悄然登门,拜访老朋友董必武。

彼时,虽然全国民众抗日情绪高涨,国民党对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军队的防范和遏制始终没有消除过。

国难当头,共同抗日才能救亡图存!

在双方极力推动下,以建设厅的名义并出资,以农村合作社委员会委员李范一在应城汤池农村改进实验区为据点,成立了“湖北省农村合作事业委员会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简称“汤池训练班”)。

训练班名义上培训农村贷款业务的“合作指导员”,实则培养抗日干部。时任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宣传部长陶铸受周恩来、董必武的委派,在汤池建立、发展鄂中党的组织,动员广大民众,开展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从1937年12月第一批学员入学,到1938年10月因鄂中沦陷停办,短短的10个月时间培养了600多名抗日干部,为新四军第五师输送了主力兵员。

汤池镇,这个与京山、天门三县交界,丘陵环绕,北可进大洪山、南可下汈汊湖,周围峒商云集,矿工众多的地方,为后来的鄂豫边区抗日游击战播下火种,作出了“为抗日出的人最多、枪最多、钱最多”的最大贡献。

然而,训练班影响越大,国民党顽固派则就对此越不放心,常常派官僚、特务以“调查”之名阻扰教学。

训练班一期开学不久,国民党为了监视,派当时的应城县政府督学张谦光到训练班“旁听”。“为什么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什么是游击战争取得胜利的最根本保证?”陶铸等同志的讲课,在张谦光的内心引发了激烈的斗争;一大批青年在这里吃咸菜住陋室、半夜还组织摸营训练,却仍孜孜不倦以苦为乐,这种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精神使他深受鼓舞。

做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做“陶先生”那样的共产党人!三十多岁的张谦光最终选择投身革命熔炉,一方面在政治上掩护训练班的活动;一方面组织和动员青年到训练班学习,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即使训练班因战事被迫停办,中国共产党在工农群众和进步人士中的威望已日渐提高!

战火中前进

“应抗”大旗驰骋鄂中

应城膏盐矿区,绵延20余华里,聚集着3万多名矿工。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矿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已如星火燎原。大家的信念只有一条:如果日本侵略者来了,就拿起枪来打游击,一直战斗到底!

1938年夏,潘家集党小组共产党员蔡斯烈(蔡松荣),利用峒商身份,以国民党当局默许矿商可以购枪护矿做掩护,自购八条枪、半箱子弹和十几颗手榴弹,尽一切可能作好打游击的准备。

10月20日,应城沦陷,潘家集党小组13人打出“应城县潘家集商民自卫队”旗帜,在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的率领下,以第一支应城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奔赴京山丁家冲,竖起抗日大旗。

与此同时,汤池抗日游击大队、陈家河湖区抗日游击大队、矿区北山工人武装和京山石板河抗日自卫队相继成立。

是年12月,在国共合作推动下,中共鄂中特委领导的进步人士孙耀华当选应城县县长,并以县政府名义统一应城附近的抗日武装,成立“应城县抗日游击队”(简称“应抗”)。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应抗”辗转战斗在鄂豫边区各地,并成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新四军第五师的重要武装力量。

1939年4月,历经大大小小的战役和三次整编,一个夜袭云梦的战斗方案已在陶铸同志心中筹划好了。

4月30日晚,夜幕低垂,四百多个全副武装的游击队员,穿过蛙声噪耳的田野,沿着小路,鸦雀无声直奔云梦城。到达城西五里的伍姓街,孙耀华、蔡松荣、徐觉非带领出击,在城内一座大庙里发现日伪军。大庙左边的一栋房子里,十多个日本人听到枪声迅速爬上屋顶,架起机枪扫射。黑暗中,红蓝色的火舌喷射过来,却没有人退缩。手榴弹炸不着敌人就改用火烧,顷刻之间,对面营房已成一片火海,连楼上的炸药库一起烧毁殆尽。

正如陶铸同志说所,攻打云梦,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次政治宣传战。夜袭云梦城胜利的消息迅速在方圆百里传开,使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中国人民抗日斗志大涨,“应抗”声震鄂中。

恢复和发展

党的建设浴火重生

汤池训练班开办前,鄂中各级党的组织破坏殆尽,只有少数党员隐蔽活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迅速重建中共各级地方组织系统,则成为抗日初期党在各地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1937年l2月,汤池训练班一开学,陶铸即着手在训练班里建立党的支部。为了在鄂中迅速建立党的组织,发动和领导敌后游击战争,陶铸于1938年2月,又与汤池训练班学员支部分开,另建鄂中特别支部,分管地方党的工作。在地方,汤池训练班学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土地革命后期失掉组织关系的一些党员的情况。短时间内,便有不少老党员恢复了组织生活,许多青年加入了共产党。

1938年8月,鄂中特委成立,并以汤池为基地,以膏盐矿区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发展了鄂中各县党的组织。

党的组织壮大后,到1941年7月,各县党组织的任务转向大量发展党员,建立和扩大区、乡、保的中共党组织。如中共应城县委从1940年3月至1941年1月,扩建为6个区委、27个乡党委。中共孝感县委于1939年9月恢复和重建后,至1942年8月已建成区委7个,乡党支部30余个,有党员500多人。而这一时期的党员人数,在1939年7月3000名的基础上大大增加。

加强思想教育历来至关重要。1939年夏,鄂中区党委创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培训鄂中各县委的基层支部书记、委员、优秀党员和少数区委级干部。1939年11月,鄂中区党员干部训练班改为鄂豫边区党员干部训练班,1940年7月,又扩建为豫鄂边区党校后,鄂中各县的县、区级党员干部分批选送到边区干训班和党校学习。同时,鄂中各级党组织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各种斗争的需要,层层举办训练班和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提高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增强党的观念。

抓支部建设也是重要任务之一。1940年10月,第三次组工会议把“活跃支部工作”作为中心议题。1942年1月发出了《关于加强对农村支部领导的指示》。鄂中地委和各县县委,通过领导干部蹲点,总结和推广先进党支部的经验、派工作组去整顿的办法,抓党纲党章学习教育,抓党支部清理和整顿,抓规划组织生活制度,大大提升了党支部的战斗力。

鄂中各县党组织严格遵循“群众团体尽量公开,党组织绝对秘密”这一原则,抵挡住了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党组织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不仅为当时的抗日救国奠定了组织基础,也为而后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准备了人才。

正如陶铸在汤池训练班培训学员时所说——“没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抗日的胜利,没有共产党员的武装斗争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自己的地位”!(图文:记者汪开海

朱婧婧

杨勘

石玲

李舜钇

特约记者冯璇

史料支持:孝感市史志研究中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