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德伟:用心解开千千结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孝感日报

特约记者 程荣东

他把上访群众当家人、群众诉求当家事,6年来,累计接待信访群众400余人,协调各类信访事件200多起,化解信访积案10余起,解决群众生活难题100多个。

今年“七一”,他被表彰为安陆市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该市木梓乡信访办主任李德伟。

信访一线的“用心人”

“百姓的事,再小都是大事。作为信访干部,应当把群众当亲人,用对待自家人的热心、耐心,来应对群众的烦心、闹心,这样才能让工作更主动、群众真满意。”李德伟出身农村,干过6年的民办教师,当过5年的村“两委”委员,对土地、对农村、对农民满怀深情。

刚到信访办不久,他就接到了一起土地纠纷信访件。方河村村民叶某从2012年起多次上访,反映位于水库边的4亩责任田,因抗旱蓄水经常被淹,要求村里给予赔偿,干部怪他不识大局,只打自己小算盘,迟迟不予赔偿。

李德伟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叶某有一个弱智儿子,且他和老伴身体有病,家庭十分困难,这几亩田是叶某家的口粮田。找准“症结”后,李德伟多次进村入户,做村“两委”工作,组织召开该小组户主会,征得群众同意后从本组调整4亩地给老叶,并让村干部当面向老叶道歉,赔偿被淹农田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损失。久拖未决的问题得以解决,老叶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此后,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跑遍全乡土地确权问题突出的六个村,把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登记造册,抽丝剥茧,共解决群众因土地确权工作上访100余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有200余户农户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土地确权证书。

敢于担当的“尽心人”

信访工作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政府。李德伟做信访工作不光讲法、讲理,更讲感情。

2019年4月,江河村管某上班途中遭遇车祸,造成右腿、右手高位截肢。巨额的医疗费用压得管某20多岁的儿子喘不过气来,而肇事司机倾其所有只勉强负担了前期医疗费用,无力承担后期的康复费用,选择自愿承担法律责任。

管某的儿子找到了乡信访办,对他哽咽地说:“我家现在完了,我还没有结婚,母亲又成了残疾,后期的生活自理都成了问题。我只有找乡政府、找您了,帮我想想办法挽救我这个家。”听了管某儿子的陈述和要求,他心情十分沉重,虽然这是件涉法涉诉的案件,但他知道,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处不上访。

对此,他没有让当事人去走法律途径,而是主动向上级领导汇报,想尽办法争取支持,帮助管家渡过难关。调解期间,他多次召集管某儿子、亲属、肇事司机和厂方协调,争取到由厂方出资为管某购买一次性就业养老保险,在管某55岁时每月可领取上千元的生活费,解决其后顾之忧。管某儿子感激万分,拉着他的手说:“您真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

”信访群众的“贴心人”

“来,先喝一杯茶,有事慢慢说。”“我是信访干部,有什么事,可以先讲给我听。”这些话李德伟常挂在嘴边。李德伟深知群众来访不易,经常告诫接访人员多听群众意见,多想群众难处,带着感情、放下身段,耐心听、真心帮。

2017年,曾毛村村民王某气冲冲来到乡信访办,“我自掏腰包挖的塘堰,村里凭什么不补偿就要收回?我耕种20多年的土地,为什么不能确权?”李德伟了解到,王某自2003年从外村搬到曾毛村以来,承包了村里的荒地,并自己花钱维修了一口塘堰。后因曾毛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村集体经济,塘堰要收归集体,其承包耕地属“四荒地”,导致当时没有确权。本是十分简单的矛盾,因涉及补偿,再加上积压多年未解决,导致王某有怨气,先后多次上访。

李德伟先后20多次到王某家中了解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还找到村里与王某关系不错的一位老干部上门做工作,王某的心结慢慢打开了。他说,“我不在乎补偿问题,主要是这么多年来,村里一直把我当外村人对待,心里老憋着这口气。”听了老王的想法后,李德伟现场表态,三天内解决土地确权问题,维修塘堰的费用一次性补偿到位,多年的信访积案就此化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