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艳
实习生 汤晨雅
立夏时节,位于花园镇澴西社区的惠安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一片生机,鲜花、绿草迎着势头生长。易迁点有居民300多户,因团结和谐、互助友爱而远近闻名。这里的点滴变化,都印在孝感市发改委农村经济科科长卢润波的心里。“从易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到基础设施的完善,我都参与了。”起初不少贫困户难离故土不愿意搬家,现在大家安居乐业笑呵呵,让卢润波深感自己和同事们的辛苦付出“非常值得”。
解易迁难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9年4月,卢润波担任市发改委农村经济科科长,按照市发改委党组安排,科室承担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负责协调易迁集中安置点的建设、督导检查、评估核查及后续扶持等。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
卢润波与同事一道,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照薄弱环节,督促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按照国家、省规定,严格落实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协调督导做好集中安置点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工作。
他们认真研究国家、省有关政策,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细化了包括“厕所能否正常冲水”在内的几十项检查标准,到各安置点逐一检查建房面积和质量,督促立行立改,补齐短板。同时协调各县(市、区)做好安置点人员进住必备的配套设施。孝感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2931户、432个集中安置点安置房建设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世上难心事,莫过拆与迁。不少集中安置点存在拆迁“钉子户”——搬了新房却舍不得拆掉破旧的老房子,有人甚至流着泪求工作人员“开恩”。卢润波等人进门入户讲政策、讲道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相信,“只要是一心为贫困群众着想,群众肯定能感受到。”逐点跟进、逐户销号,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实现应拆尽拆,复垦复绿面积1336.48亩。
兴扶贫产业
激发内生发展力
在大悟县宣化店易地扶贫搬迁镇区集中安置点临街的扶贫车间内,几十名贫困户正热火朝天地忙着做服装、皮包加工。在这里,湖北澳宏达针织厂提供就业岗位120个,为贫困户户均增收2.4万元。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卢润波和同事们督促建成覆盖易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144个、后扶产业基地315个。这两个数字背后,凝聚着卢润波和全市扶贫干部的心血。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在市领导的带领下,卢润波和同事们先后到安陆市、大悟县、孝昌县多个集中安置点调研。2019年10月,结合国家政策和孝感易迁点实际,他完成7000多字的《关于孝感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的调研报告》初稿,提出了要让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从根本上解决搬迁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和后续发展的思路。
以产带迁、以业促迁,才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卢润波和同事们指导各地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成立党支部、建起便民服务中心、引进扶贫车间,并规划后续产业发展项目。
他们引导各地积极探索“党组织+公司+基地+安置户”的发展模式,让扶贫车间在我市遍地开花。以搬迁贫困劳动力为重点人群,他们还引导各地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搬迁贫困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困难群体家庭成员。据统计,全市1269名易迁群众就业,6216户有劳动能力的易迁户全部实现家中至少有一人就业。
促邻里和谐
深度融入新社区
“看电视剧《山海情》时,很能找到同感。”卢润波说。易地搬迁工作涉及面广,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件件工作任务繁重、样样都是难啃的骨头。因此,大部分时间,他和科室几个人“5+2”“白加黑”,节假日无休“连轴转”。
基础设施修好了、配套产业兴旺了、贫困户收入有保障了。当适合各安置点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建立后,卢润波转而考虑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文章”。
害怕环境陌生难融入,担心离了老街坊太孤单……搬进安置点后,贫困户会有各种顾虑和不习惯。卢润波当前的任务,就是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社区,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卢润波说:“让他们住得安心、放心、舒心,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协调解决易迁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衔接上级部门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争取资金配置完善乡村旅游各项基础设施……在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中,卢润波和同事们又继续忙碌着。
“我在农村长大,能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做点事,是我的光荣和幸福。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会继续加油、努力!”卢润波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