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随州日报

【编者按】

一路风雨兼程,回首硕果满枝。告别难忘的2019年,迎来崭新的2020年。

2019年12月27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0年湖北经济工作的“施工图”:总攻全面小康,深耕区域布局,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经济治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如何直面压力转危为机?如何啃下“硬骨头”,让全面小康的雨露润泽荆楚每一寸土地?如何深化“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今起,本报推出“深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系列述评,研判形势、辨明趋势,凝聚信心和力量,共做勇敢的“攀登者”。

(转自2020年1月2日《湖北日报》)

信心如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

展望2020年,面临的形势并不轻松——

全球化遭遇更强的逆风和回头浪,外部环境依旧复杂多变。

国内,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挑战增多,我省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

攻坚克难、决战决胜,做勇敢的“攀登者”!旌旗猎猎,鼓声阵阵,我们如何才能犁出一片新天地?

新特质,“冷也稳得住”

半个月前,钢结构主体、全玻璃幕墙的“光谷之光BOX”——小米武汉总部揭开了时尚的面纱。

“10年内,小米武汉总部将达万人。”专程到汉的小米创始人雷军描绘出了令人向往的前景:未来,这里将成为小米的超大研发总部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高地。

落户不到两年,小米武汉总部员工已增至2000多人,AIoT(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技术服务)、大数据、云服务等10余项核心业务全面展开。“家在东北,在成都上大学,在新一线城市的新家奋斗,有奔头!”从小米北京总部调到武汉的小米云平台部骨干员工刘卓道出了人们对武汉这座希望之城的发展信心。

困难不可轻视,信心不可动摇。

信心,源于中国经济的坚韧底盘。

望世界,经济发展仍然是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依旧。

世界最大市场,持续澎湃出强大的经济动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抵御冲击的制度优势令世界艳羡;越打越开的开放大门,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世界机会。

看湖北,不断积累的向好因素,正在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面对复杂形势,过去的几年里,形稳势更好,量增质更优,多重目标实现动态平衡。数据显示,顶住压力、扛住阵痛的湖北经济,增速连续16个季度保持在7.6%-8.2%区间,连续3年稳定在7.8%。

“怕冷不怕热”,一直是描述湖北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常用语。

而眼下,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速趋缓的背景下,湖北经济展现了“冷也稳得住”的新特质。

省发改委人士称,这表明湖北经济基础更稳、进的动力更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日趋明显。

信心,源于对重大历史机遇的把握。

当前,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为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武汉大学经管学院伍新木教授看来,武汉拥有四大“国”字号基地,加上拥有众多高校院所、百万在校大学生的智力密集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日渐成形,这在全国大城市中并不多见,已成为湖北换道超越、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依托。

事实上,新经济正如晨曦中的太阳喷薄向上。

目前,湖北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800多家;华星光电、京东方、天马等国内显示三巨头会师武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在武汉,2011年以来累计认定“瞪羚企业”超过900家,主要分布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斗鱼直播等6家企业长成“独角兽”,理工高科、锐科激光、明德生物等先后登陆资本市场

“武汉新动能正加速壮大,2019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提高3.94个百分点,达到24.5%。”武汉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介绍。

信心,源于担当、奋发的“湖北作为”。

郑渝高铁沿线,各路建设大军正不惧严寒加紧施工。随着这条高铁2021年全线开通,曾偏处一隅的神农架、兴山、巴东、保康、南漳将齐刷刷步入高铁时代。

“神农架新华高铁站通车后,武汉、重庆、郑州到神农架都只要2个多小时,神农架人敞开山门开放发展的信心倍增。”神农架林区政府区长刘启俊欣喜地说。

强定力,不偏移不动摇

面对压力与挑战,2020年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

宜昌的定力给人以启示。

化工,宜昌第一个千亿产业,一度贡献全市1/3的工业产值。然而,宜昌也因此陷入“化工围江”困局。

“保护母亲河,绿色发展!”2017年起,宜昌市启动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清零”行动,强力推进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向“吃饭产业”开刀,阵痛立显。2017年,宜昌经济增速陡降至2.4%,为数十年来罕见。

没有惊慌,没有放弃,更没有走“回头路”。

令人惊异的是,短短一年宜昌“破茧新生”。2018年,宜昌经济增速回升至7.7%,2019年预计增长8%,重回全省第一方阵。

“关键是借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发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四大新兴产业,很快将缺口补了上来。”宜昌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

一场漂亮的“V”型反转,让人们深思:面对下行压力甚至是直往下掉的主要经济指标,如何能不回到简单以GDP论英雄、牺牲环境和粗放发展的老路上?

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必须定力十足。

新发展理念,新时期经济赛道上的“指挥棒”“红绿灯”。须在思想上“想清楚”,它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根本指针;须在思路上“弄清楚”,它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须在实践中“做到位”,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一个个项目、一个个工程、一件件实事中去。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

接连三次重要会议,透露出湖北坚守新发展理念的强定力:2018年底的省委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勾画出“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2019年8月召开的省委全会提出,打造更加重要的区域支撑、产业高地、市场枢纽,使湖北成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又确定了我省2020年经济工作“施工图”——总攻全面小康,深耕区域布局,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经济治理。

践行新发展理念,定力更强,力度更大,一以贯之。

“高质量发展,说到底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丝毫不容动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石军伟认为,贯彻新发展理念须坚持系统论,十个指头弹钢琴,强化政策、工作协同,优化治理方式,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抓谋划与抓落实有机结合,解决当前问题和化解长期矛盾有机结合,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发展目标与发展基础有机结合。对我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结合”,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叶学平认为切中肯綮。面对复杂形势,既坚持战略定力,又从系统论出发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提升治理经济能力,湖北经济必能行稳致远,迎来更加明媚的明天。

跨越“关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总攻全面小康”,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奏响了嘹亮的集结号。

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防范风险,三大攻坚战,成为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

这个关口,关系全面小康成色。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所谓“攻坚”,必有其难,要准备啃“硬骨头”;所谓“攻坚”,必有其阻,不能有丝毫懈怠;所谓“攻坚”,必有其险,不能掉以轻心。

如何啃下“硬骨头”,让全面小康的雨露润泽荆楚每一寸土地?

攻下“最后堡垒”,也不能歇歇脚

卢云,宣恩县李家河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她成立的宣恩红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种植九叶青花椒为主,其他季节性蔬菜为辅。合作社借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支付流转土地租金和聘用贫困户务工,带动当地贫困户致富。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标志性工程。5.8万贫困人口,2020年湖北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

越是接近胜利,越是不能松懈。

总攻“最后堡垒”,须有总攻气势。

尽锐出战,一鼓作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总攻“最后堡垒”,须有总攻力度。

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如期结账。总攻“最后堡垒”,须有总攻成效。巩固成果,预防返贫,建立机制。

“叫人干,人先干,示范带动千千万。”宣恩县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通过一个个致富带头人典型引路,点燃了一处处山乡创富的激情梦想。

总攻时刻,就是啃硬骨头、攻坚拔寨之时。

“要严格按照标准,攻克脱贫攻坚中的‘最后堡垒’。”武汉大学教授邹薇说。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与时俱进,刷新扶贫理念和方式,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土地增减挂钩……针对性破解“老大难”。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走进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韵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独具风韵的小楼房。2019年,24个易迁村的918户人家搬迁至此。

郧阳区探索五种模式——进城就近务工、进园服务创业、进镇发展产业、进村灵活创业、进院兜底保障。

出列了,摘帽了,是不是可以歇歇脚、松口气?

邹薇认为,须三管齐下,巩固扶贫成果——

注重多维贫困,在解决“两不愁”的基础上,关注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包括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有保障和可持续;面对“贫困脆弱性”,需帮助绝对贫困户具备脱贫能力;将脱贫与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面貌改变、农村环境维护等通盘考虑统筹推进,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脱贫摘帽只是完成了阶段性任务,丝毫不能松懈。”省扶贫办负责人表示,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政策,给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

全省现行的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相关政策继续延续,并与全国扶贫开发新十年纲要中的新政策无缝衔接;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将新致贫对象纳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予以帮扶;将脱贫人口返贫、贫困县退出后持续巩固提升等情况纳入扶贫成效考核内容。

增强战略定力,铺染更绿湖北

绿色,全面小康的底色。

激越的总攻乐章中,污染防治是贯穿始终、须臾不可或缺的高亢音符。

坐拥最长长江岸线,身处“中部粮仓”和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湖北,如何扛起特殊之责?

思想上,不能飘移——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素保障趋紧,容易回到赚快钱、单纯以GDP论英雄的老路上。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新理念,是“指挥棒”,是“红绿灯”。越是面临转型压力、阵痛,越是要“想明白、弄清楚、做到位”,咬定高质量发展不松劲。

从行动看思路、看观念、看态度。

为护“一江清水向东流”,黄石接连出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两个方面34个专项方案,以治水为龙头,努力实现“水更清”;持续推进沿江非法码头综合整治,努力实现“岸更绿”;实施“百企技改”工程,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产更优”;打造现代港口城市,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努力实现“江更畅”。

截至目前,修复岸线总长度超过10公里,植树140080余棵,复绿面积1958余亩……一连串数据,彰显出黄石岸线修复与绿化的决心。

锚定阶段性目标,不胜不休。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向不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力度不减,今年内全省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全部“关改搬转”;消灭沿江城市生活污水直排口;巩固劣Ⅴ类断面治理成果,完成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国考城市空气优良率达到75%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8.6%、城市黑臭水体消除95%以上。

举措上,还需创新,突出精准——

继“双十”重大举措、战役后,长江禁渔向纵深推进,武汉市计划2020年底完成对长江、汉江干流渔民的退捕工作,2021年1月开始全面禁捕;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建设长江经济带“三线一单”信息共享系统;打造全国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绿色产业上持续发力。在集成电路、光电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工控软件等“卡脖子”技术上集中政策和科研资源合力攻关;加快东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创新发展“硬核”平台;紧盯“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环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壮大一批带动力强、具有产业控制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领军企业;强链、补链、稳链,攻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提升湖北经济整体竞争力。

损害生态环境,严格追责。上周,我省公布2018年第二批省级环境保护督察移送移交生态环境损害线索问责情况,237人被追责,其中县处级干部78人。

据透露,我省目前正在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今年将形成天、地、空一体化,涵盖水、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的全方位立体监测网络。

“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到了爬坡过坎阶段,下一步可在‘加减乘除’4个方面下功夫。”邹薇建议。

加,就是尽可能增加高质量的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减,就是要进一步减少污染企业和工程;乘,就是发挥乘数原理,以创新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业态;除,就是未雨绸缪,预先排除环境隐患。

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打赢风险防范攻坚战,主要是压实责任。”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说,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以奋斗姿态全力以赴,全面小康的雨露将润泽荆楚每一寸土地。”叶学平说。

 

大做“城市文章”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实习生

程英吉

《辞源》这样定义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下围棋,落子布局讲究“先占角,后走边”。区域经济布局,同样也要看大势、抓重点、分区域、分层次推进。

2020年,我省将大做“城市文章”。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定不移落实区域经济布局,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城市,区域核心所在。城市,企业汇聚地,人口集中地,也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

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城市必须成“势”,成为区域经济的强大“发动机”。

点燃核心驱动力

眼下的武汉,在建或已建成200米以上高楼达147栋,进而迸发出巨大的财富效应——仅江岸区的平安金融中心一栋楼,年税收就超过14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涌现50余座纳税“亿元楼”。楼宇里,平安人寿、泰康在线、国华人寿、中国银联、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等一批世界500强、全国及区域性金融总部纷纷入驻。

华星光电、天马、长江存储、烽火科技、长飞光纤,还有小米等企业武汉第二总部或平行总部纷纷落户,以“芯屏端网”为标志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悄然崛起。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武汉城市圈的“带头大哥”,武汉,正在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引擎和湖北独一无二的最重要增长极。

这是21世纪的世界潮流——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在美国,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两大城市群,集中了20多个大都市区和美国70%以上的制造业,成为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日本,东京都市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3.5%,GDP却占日本一半。

环顾国内,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眼下已成为我国活力最强的经济增长极。

2018年11月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武汉引领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城市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湖北城市区域创造的GDP,已接近全省GDP总量的80%。”省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秦尊文说。

“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是尊重客观规律,符合国内外时代潮流的科学决策。”秦尊文表示,上世纪80年代,我省区域发展重点放在小城镇,采取县、乡、村、组、户“五个轮子一起转”策略,虽短期激活了一批乡镇企业,但后继乏力,区域经济发展还是要回归城市的核心地位。

区域要有“带头大哥”

2018年,光谷互联网“独角兽”企业斗鱼直播,专利申请量及发明专利申请量双双突破1000件,居全省第一;华星半导体及华星光电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列第二、第三位。

“从专利风向,能看出一个地区的创造力和产业风向标。”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认为,光谷“芯屏端网”万亿光电子产业集群,前景可期。

2019年出台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总体规划》中这样描述: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协同带动黄冈、黄石、鄂州,四地协同打造我国创新发展核心承载区和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

“要提升湖北的竞争力,首先要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说,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1+8城市圈处于核心地位,有望成为继粤港澳、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增长极。

作为城市群的研究者,秦尊文认为,湖北是中部地区最早提出“城市群”概念的省份,随着汉十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主两副”区域发动机作用将日益凸显。

伍新木建议,作为国家九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武汉,是湖北发展的最强“火车头”,要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成为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核心和龙头。

宜昌和襄阳,作为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也要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秦尊文说,要“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

上月30日召开的武汉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称,努力在先进技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取得更大突破,打造1到2个5000亿级新兴支柱产业。

襄阳市提出,2020年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实现汉江流域城市交通、市场、生态建设与社会服务等大协作、大融通。

宜昌市表示,依托龙头企业、依托补链强链招商、依托创新驱动,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壮大城市动力源,产业是基础。省经信厅认为,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结合中心城市群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以商招商,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芯屏端网”、信息光电子、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

协调联动提升竞争力

眼下,葛店开发区拨打固定电话,开始以武汉区号“027”开头;正在编制的武汉大都市区规划,鄂州作为唯一地级市入列其中。

“城市协同发展不仅仅是空间概念,更是持续互动的机制。”鄂州市委书记王立认为,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群因其规模经济效应、要素集聚效应及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已成为经济活力的源泉和区域竞争力的高地。

“承接光谷东扩,重在延链,做好配套。”鄂州市市长刘海军表示,鄂州要甘当配角,主动出击,进一步探索两地同招共引大项目的新模式。

省委提出,各地要立足比较优势,差异发展,协调联动发展,增强湖北整体竞争力。

汉十高铁,串起50多个4A、5A级景区。十堰主动与武汉、襄阳、随州沟通对接,寻求旅游票务等优惠合作,打造高铁旅游经济链。

兴山县在宜昌高新区、猇亭区、宜都市建立2万余亩“飞地园区”,打造“产品高端化、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平台。

有合作,就有分工。如何取长补短?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各地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山则山、宜水则水,推动形成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

秦尊文认为,以前,各地企业都在抓大工业、上大项目,但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做制造业、搞高精尖,绿水青山、美食生鲜、特色旅游一样能出彩,最终形成各地错位互补新优势。

“以生态之长,补发展之短;以农业之长,补工业之短;以新兴产业之长,补传统产业之短,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增长极。”这便是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