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警报为历史而鸣钟声为和平而响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2021年9月18日,沈阳。

尖厉的防空警报声划破天际,沉闷而有力的钟声敲击着这座古城的记忆——

勿忘九一八!

90年前,山河变色,国土沦丧,中华民族的苦难时刻刻骨铭心。

90年后,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中华民族的复兴脚步不可阻挡。

警报为历史而鸣,钟声为和平而响。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拒绝遗忘、铭记苦难的铮铮誓言,也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郑重宣言。

有一种苦难永世不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上弹孔累累的台历石碑将时间永远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距此不足3公里,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地——北大营。

历史忠实地记录着——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许,日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

惊天巨变,国难降临。当时的国民政府竟严令“不抵抗”,七八百人的日军打得北大营7000多名官兵丢盔弃甲,几个小时就占领了北大营、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沈阳城。

落后就要挨打,不抵抗会被痛打。日军长驱直入,不到半年光景,远大于日本本土的东北沦丧殆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亡国奴的悲惨遭遇,喊出了东北人民抗日救国的强烈心声。

谁来担当民族大义?谁来挽狂澜于既倒?历史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就铺满了沈阳的大街小巷,号召人们起来抗日。

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地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中国共产党接连派出大批骨干奔赴东北抗战一线。从此,白山黑水间,抗日武装有了“主心骨”,山林密营中,筑起了一道道抗日长城。

有一种精神历久弥新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林海雪原的展陈吸引着人们目光。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正是东北抗联孤悬敌后艰苦斗争的生动景象。

从东北抗联到八百壮士,中国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锻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义勇军誓词歌》《血盟救国军军歌》《辽宁民众自卫军歌》……经过专家学者的挖掘整理,当年义勇军将士们的一支支战歌,今天的人们得以重新聆听。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赵一曼,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流露出母亲特有的柔软。

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大决战中,中国军民付出了3500多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杨靖宇殉国时35岁,赵尚志牺牲时34岁,陈翰章牺牲时只有27岁……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鲜花不断,留言常新——这就是电影《八佰》故事发生的地方。

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四个昼夜,抵挡住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让日军看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勇气。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四行仓库前的留言中,有人这样写道:你们与青山同在,你们与大地永存!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1938年的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以朴素但激动人心的语言,拨开“亡国论”“速胜论”的迷雾,洞见了胜利的未来。

始终昂扬向上,抱定必胜信念,这就是抗战时的中国共产党。

美国记者斯诺来到延安,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所打动,认为“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有一种启迪昭示未来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12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这是历史的铁律,这是不变的真理。

正义不会缺席——

沈阳市皇姑区黑龙江街77号,一幢中式小楼古朴庄重。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这里开庭,对包括日军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等36名战犯进行审判。

“面对如山铁证,他们全部认罪伏法。”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副主任宋苗说,这是二战战犯审判史上绝无仅有的。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每到九一八,沈阳全城都会拉响防空警报。1995年,沈阳胶带总厂退休老工人郝松青给人民建议征集办写了一封信,建议用警报的方式,提醒人们九一八是个耻辱不能忘记的日子。中共沈阳市委很快批复了这封信,并于当年组织了九一八事变以来第一次鸣警活动。

20多年来,这项活动从白山黑水扩展到大江南北,已成为铭记历史、拒绝遗忘的一项记忆工程。

人民万岁——

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一柄长约1米的马刀放置在醒目位置——这是杨靖宇将军用过的战刀。

1935年夏,杨靖宇来到辽东外三堡地区,住进了居民蒋国恩家中。日伪军抓住蒋国恩,对他严刑拷打,蒋国恩没吐一个字。后来,杨靖宇将这把刀送给蒋国恩作为纪念。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是人民战争的真实写照,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所在。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日之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踏上了新的伟大征程。居安仍要思危,盛世更需警钟——这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据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