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为少年奋斗者们而歌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这部长篇小说最早的酝酿,是在2014年秋天。我和作家熊召政、历史学家冯天瑜等一行人,作为湖北省文化代表团,去俄罗斯国家图书馆访问交流。有天下午,从莫斯科大学正门出来,过了莫斯科河,我们来到对面那座著名的麻雀山(一度曾改名为列宁山)上。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站在山上俯瞰晚霞映照着的莫斯科城,整个城市一片通红,非常壮观。这时候,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个故事:

1827年春天,也是这样一个玫瑰色的黄昏,两个志向高远的俄国少年——14岁的赫尔岑,13岁的奥格辽夫——一对十分要好的少年伙伴,就站在现在我们站立的这个位置上,面对西逝的太阳起誓,要为各自选定的美好理想奋斗到底,哪怕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若干年后,赫尔岑成了著名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奥格辽夫成了激进的革命者和诗人。有一天,当他们老了,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这个黄昏,赫尔岑禁不住热泪盈眶,在自己回忆录里这样写道:“不必再说什么了!我们整个一生,都可以为它作证……”

这段细节令我过目不忘。当我站在晚霞映照的麻雀山,一边想象着两位浪漫的少年当时的情景,一边望着火红的夕阳慢慢西沉,禁不住也有点双眸湿润,久久不愿离开。

就在那个时刻,我想到了一个曾经被称为“小莫斯科”的红色小镇——我青年时代工作过的、地处鄂赣交界处的阳新县龙港镇。20世纪30年代里,这个小镇被誉为“小莫斯科”,是彭德怀(当时是军长)率领的工农红军队伍和地方苏维埃政权一道,在湘鄂赣边界一带开辟的一块革命根据地——鄂东南苏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红五军军部就驻扎在龙港小镇上。当时,小镇上创办了一所“列宁小学”,许多贫苦农家的放牛娃和打柴娃,在条件简陋的列宁小学里念书识字,成长为“红孩子”和“少年布尔什维克”,红军离开这里的时候,有的少年和青年跟着红军队伍离开家乡,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我站在麻雀山上的时刻,脑海里突然闪过了一个画面:在晚霞映照的龙港小镇上,在到处能看到醒目的红星斗笠和插着红缨枪的列宁小学的小操场上,那些穿着草鞋、甚至打赤脚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也许都站在那里发过誓言:要跟着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奋斗到底;跟着一杆红旗走,哪怕走到天尽头,哪怕钢刀压在脖子上,也决不回头……

《远山灯火》最早的“灵感”和最初的酝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小说的地理与时代背景、故事素材和一些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也是我十分熟悉的,是多年前的生活积累。上个世纪整个80年代里,我都在地处幕阜山区的鄂东南的阳新县文化馆和文联工作,经常要下乡,学习“乌兰牧骑”,辅导乡村群众文化,包括收集整理鄂东南的民间故事、歌谣,给乡村的一些小采茶戏班子修改戏本,等等。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住在龙港镇上。鄂东南是当年的红色根据地,“红色文化”素材丰富,那时候我就收集了不少“红色故事”和“红色歌谣”,也和文化馆里搞乡土音乐的同志一起,创作过不少新的红色题材的歌曲,也写过《边城风雨》等电视剧本和红五军的故事。《远山灯火》里的大部分素材,都是那时候的积累。小说里写到的幕阜山、金竹尖、龙港镇老街和红军医院、列宁小学、红五军军部等旧址,都是我多次去过的地方。还有长满芭茅的无名红军的墓地,当年金竹尖最早的“播火者”张召红(外号“麻子红”)、肖作舟等革命者召集农友们开会、那个留下了油灯和火把燃烧的痕迹的秘密山洞,我也亲身去寻找、探访过多次。龙港镇至今还沿用着“列宁小学”这个名字。

小说的上部,讲述的是以农家孩子梁满仓、红军小战士杨红娃为首的一组少年奋斗者的故事。一支戴着红星斗笠的红军队伍在风雨中行进而来,宛如一支不可阻挡的铁流,又向着革命所召唤的地方奔去。农家少年梁满仓追随着红军,从一位儿童团员成长为光荣的小战士,石军长亲手把他扶上战马,带着他朝着革命召唤的地方奔去……“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小满仓是我带着深情、着力刻画的一个农家少年怎样成为了“红孩子”的形象。我想让今天的孩子们看到一个真实的、生动活泼的少年奋斗者的形象。

小说的中部,继续写梁满仓这一代长大的少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故事。已经成为战斗英雄的满仓,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但他一直默默帮助着龙港镇上的孤儿夏湖生。湖生在志愿军叔叔的精神鼓舞下不断进步,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在这部分章节里,我试图写出在新中国初期的火红年代里,新一代少年奋斗者的理想追求,让读者们感受到那一代青春芳华、心怀梦想的新中国少年,有如朝阳一般鲜亮、灿烂、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及朴素、善良、单纯的心地。同时,我也以梁满仓和他的战友肖虎营长的形象为代表,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故事,献上了新一代少年人对英雄的志愿军叔叔的敬慕与爱戴。

小说的下部,主要讲述进入新时代之后,三代奋斗者的故事。老年的梁满仓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亲手创建“红娃书屋”,继续帮助和影响了一代代山村孩子;夏湖生、春桃那一代人,也在祖国最需要和最艰苦的地方,默默奉献了各自的青春年华;在梁爷爷身边长大的最新一代少年魏书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乡,把奋斗的汗水洒在脱贫攻坚的远山和田野上。有一天,因为采集退役军人信息,一摞尘封已久的立功奖状和军功章,重现在众人面前。远山灯火,不仅照亮了一位深藏功名的老英雄的崇高情怀,也招引着和照耀着一代代年轻的奋斗者坚定的前行的步伐。

远山灯火,是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存在的细节,也是一个带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意象,象征着一代代共产党人闪亮的初心,象征着一代代“播火者”在中华大地上播下的永远明亮、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种”。远山留胜迹,灯火照后人。正如我在小说尾声所写的:“梁爷爷的小屋里灯火通明。在绵延起伏的远山之间,在巍峨的金竹尖山脚下,在小山塆的茫茫夜色里,这一团橘红色的灯火,显得那么明亮和美丽,仿佛要从眼前,一直照耀到明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