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冶南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沉甸甸的奖状,沉淀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荣与梦想。国家级的荣誉,记载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步伐。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伴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一路走来,中冶南方始终坚持科技驱动。2004年改制成立,体制机制的创新,更激发出中冶南方科技驱动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全面承担推动中国钢铁工业技术与装备进步的国家责任,持续增强核心、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的同时,依托自主技术延伸服务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科技自立自强,赢得发展主动权。2018年,中冶南方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并持续站稳百亿元企业行列。2020年,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8.4%,营业收入增长31.77%,利润增长30.8%。绿色发展助推碳达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全世界、全人类做出的庄严承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15%,作为冶金工程建设“国家队”,如何担当作为?中冶南方围绕科技驱动,全力绘制碳减排技术路线图,深入剖析工艺、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推进低碳、无碳冶炼,重点在氢冶炼、电炉炼钢,以及煤气发电、废气治理等领域创新突破、迭代升级,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发展。当前,中冶南方正与钢企合作,开展高炉富氢燃料喷吹的工程探索。同时,大力推进电炉炼钢。电炉炼钢是推进碳减排的又一项重要工艺,它可以缩短从烧结到高炉炼铁再到转炉炼钢的工艺流程,直接利用废钢进行冶炼,从而极大减少碳排放。据测算,单台电炉可实现碳减排70%至80%,节省综合能耗45%至50%。由于种种原因,电炉炼钢在我国的应用并不普遍,电炉炼钢产量在钢铁行业总产量中占比仅10%左右。反观国外,日本占比30%,欧盟占比50%,美国占比60%。电炉炼钢工艺,有待更大范围推广,中冶南方提前布局,储备力量进行技术探索与更新,近两年相继实施5台量子电炉建设。其中,湖北金盛兰科技有限公司2座100吨电炉,预计6月前后投产。钢铁冶炼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低热值煤气,以前白白浪费,还造成环境污染。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冶南方自主研发亚临界煤气发电技术,一举斩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凭借核心技术,在亚临界煤气发电领域独占鳌头。截至目前,中冶南方签下的亚临界煤气发电项目已超50台套,其中投产24台套,占行业70%以上。目前,这一技术已迭代升级至第四代——超高温亚临界发电,全厂热效率可达41%,较传统技术发电效率提升50%。在宝武集团宝山钢铁、武钢有限、鄂城钢铁等基地,中冶南方相继承建4台超高温亚临界煤气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超32亿度,可满足每年30%左右生产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超100万吨。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目前,第五代超临界发电技术正在紧锣密鼓研发中,将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迈向更高水平。2018年,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经过3年努力,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明显降低PM_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更先进的废气治理技术,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保障。中冶南方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瞄准烟气治理痛点,成功研发活性焦干法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不同于传统湿法脱硫技术,该技术可充分利用活性焦多种特性,进行脱硫、脱硝、脱尘、脱重金属及二噁英等,将多种污染物“一网打尽”。同时,副产物为浓硫酸、焦亚硫酸钠等,实现“变废为宝”。2019年11月,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两套264万立方米烟气烧结机脱硫脱硝、活性焦脱硫脱硝项目投产。这是国内最大规模的烧结机烟气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由中冶南方设计、建设、运营,投入数百名科研、技术、工程人员“大会战”。项目运行一年半以来,污染物排放达国家超低排放标准,成为盛隆冶金产业升级环境治理的样板工程。在活性焦脱硫脱硝项目运营中,中冶南方敏锐发现核心原料——活性焦品质参差不齐,影响脱硫、脱硝效果,通过潜心研发,设计出一套集安全、智能、绿色、高效于一体的现代化活性焦制备工艺流程,顺利建成国内首套环保型活性焦生产线,产出的活性焦粒核心指标也优于市场上流通的同类产品,耐磨强度可达98%以上,耐压强度可达50kgf以上,脱硫值可达22mg/g以上。智能制造
为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4月25日至4月26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中冶南方受邀开设展厅,展示近年来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成果,备受关注。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中冶南方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契机,加速布局智能化钢铁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钢铁工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构建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新绿色智慧制造集成技术体系。在江西新余,全球首个数智孪生料场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该项目由中冶南方全力打造,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可满足年产千万吨铁水生产原燃料储运需求,近30台堆取料机、卸料车等24小时连轴运转,操作人员在远程监控中心就能“一键完成”原料入库、供料、混配、自动盘库、更新库存等任务,所有设备可高效、协同作业,实现无人化智能协同,可减少现场操作工70人左右。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孪生料场的自动漫游功能,坐在办公室里,就可对原料场各个角度、各台设备、近百种原燃料的进出及使用情况了如指掌,在线管控原料质量、优化原料库存和储运成本、减少资金占用。一直以来,高炉冶炼均为“黑箱”操作,内部信息极度缺乏,中冶南方通过智慧高炉解决方案,打开“黑匣子”,实时掌握炉内冶炼状态,动态展示高炉从上料到出铁整个生产过程,并具有评估、诊断及预警功能,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执行”的科学闭环,将过去的“经验炼铁”转变为“智能化炼铁”。在炼钢工序,中冶南方推出的智慧炼钢解决方案,推动炼钢连铸全流程向无人化智能生产变革。通过一键操作,能将炼钢全过程缩短5分钟至7分钟,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出钢过程中的下渣量,实现钢水成分的精确调节,将钢水磷含量降低3%,合金用量降低5%,同时,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在高温危险环境中进行操作。在轧钢工序,智能轧制技术与智能检测技术结合,赋予产线“智慧的眼睛”,实时感知生产状态,支撑生产过程的智慧决策,指导轧制产线实时动态调整,实现轧制效率最大化和产品质量最优化;拆捆带机器人、捞锌渣机器人、取样机器人、贴标机器人取代人工,赋予轧制产线“智慧的双手”,可大大减轻现场操作人员劳动强度,降低安全风险,同时可减少危险区域的作业人数,提高工作效率。在宝武韶钢,中冶南方对7座加热炉实施智能升级及集中控制改造,通过使用WISave智能燃烧及交互模块,加热炉可智能调节供热负荷、配比及分布,实现智能烧钢,并可在手机端及PC端实时显示生产及管控的核心数据。从以业务为核心转向为以数据为核心,由中冶南方自主研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正通过中冶南方气体制造、耐材制造等业务载体,实现与生产全过程的全面融合与深度检验,助力钢铁工业智能化关键技术落地实施,从而打造跨界面、跨空间、跨产业的智慧工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必须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作为制造业中的“大国重器”,钢铁行业“智慧转身”势在必行。中冶南方始终站立于时代潮头,拥抱工业互联网,探路智能制造,为中国钢铁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减污添绿为长江经济带保驾护航4月25日,武汉硚口,位于汉江边的古田生态新城1135片区正在做最后的整理。这里原来是一片老化工区,如今土壤修复完毕,即将建设世界级汉江湾科创总部基地。早在2008年,武汉就积极响应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要求,经过连续奋战,古田老工业区全面完成搬迁腾退,累计搬迁化工企业99家,拆除厂房50万平方米。古田生态新城1135片区位于古田老工业区核心地带,场地污染程度最为严重。中冶南方环保业务管理团队2017年底进场,埋头苦干3年多,该场地从地面到地下、6米多深土壤全部修复完毕。经专家评审,达到一类土壤标准,可满足新功能需求。多年来,中冶南方在长江、汉江沿线兴建诸多的污水处理、土壤修复项目,减污添绿,为长江经济带保驾护航。宜昌点军,占地面积约200亩的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距离长江不足百米,在生产碳酸氢氨、合成氨、粗甲醇、液氨等化工品过程中,遗留下大量污染因子重金属镍,给长江水源安全带来严重威胁。2018年7月,中冶南方环保业务管理团队进驻现场,全面分析1.5万立方米土壤性质、污染类型,确定对高浓度污染土壤采用水泥窑高温焚烧处理、低浓度镍污染土壤采用重金属稳定固化处理方式,消除土壤污染。目前,该工程已完成环保验收。第三方监测结果显示,该污染场地修复后镍含量最高值为70mg/kg,低于标准值90.6mg/kg,修复后场地可以用作绿化以及建设用地。如今,宜昌滨江经常能看到江豚追逐戏水,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居民亲水乐水,幸福指数也随之提高。保护长江,中冶南方一直在行动。早在2008年,中冶南方兴建武钢北湖排口废水处理利用工程。该工程占地近6万平方米、处理能力20万吨/天,以“节流优先,治污为本,提高用水效率”为原则,从企业改善用水水质、分质供水入手,收集并处理各生产工序排污废水,处置完成后回用至各生产工序,通过全厂水资源的梯级高效资源化利用,最终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10多年来,这里的污水不再排入长江,成为技术创新守护长江生态的一个典范。光谷豹澥,一座占地88亩、处理能力7万吨/天的污水处理厂,创新采用强化生物脱氮除磷功能的水解酸化+改良型A2/O工艺+混凝过滤工艺,破解了污水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多、浓度波动幅度大等难题。几年来,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最高标准一级A标准。不远处的左岭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达10万吨/天,出水水质同样达到一级A标准。豹澥、左岭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方均为中冶南方。两座处理厂既为本地区域完成减排任务,又为新发展腾出环境容量。立足玉龙河畔,极目远眺,综合整治后的玉龙河水清澈敞亮,碧波荡漾;生态修复中的河岸两侧,绿植遍布,绿荫葱郁;依河而建的快速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河道附近的公园和居住小区深度融入海绵城市特色,游客、市民络绎不绝。以玉龙河为线,由中冶南方承建的玉龙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尤其强调水环境优化、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储存,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引导施工建设,对玉龙河两岸滨水带、绿地进行美化,形成良性发展带;同时从玉龙河两岸绿地向外围延伸,将河道、公园、居住小区、公建、城市道路等按照海绵城市理念综合开发,在打造出“翠山嵌水,碧水穿城”山水体系的同时,更是诠释了中冶南方打造海绵城市理念的宽容、谦让以及负责的态度。近年来,中冶南方在长江沿线相继承建10余个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工程,涉及土壤修复、污水处理和海绵城市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